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道歉的藝術:金車 vs. 大潤發

面對毒奶來襲 大潤發做錯了什麼?

2008/10/03

中國毒奶粉事件,在檢調單位的大規模檢測中,受影響範圍越滾越大。其中,大潤發自己烘培的麵包,被懷疑使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製造。大潤發的態度,從道歉、宣示沒有使用,到與進口商台威對質,最後承認使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再次道歉回收。這場公關危機的羅生門,大潤發最初堅持沒錯的態度,讓最終結局更顯難堪。這場商譽與消費者權益的戰爭,在公關應對上,大潤發究竟做錯了什麼?

一、低估了消費者的恐慌

毒奶粉事件,從九月上旬開始陸續曝光。對奶製品的消費信心,逐步下滑。當檢調單位調查剩下的毒奶粉,可能流向大潤發時,大潤發並未主動出擊,提早澄清。而是在被懷疑後,雖然道歉,但仍態度強硬,堅持採購的為「白美娜」,而非「三鹿」。似乎還沒搞清楚,對部份消費信心崩盤的消費者來說,在乎的不是「白美娜」,還是「三鹿」,而是產品安全,或不安全的問題。之後,在9月23日的聲明稿中表示,已"主動"將「白美娜」奶粉送檢,並未驗出三聚氰胺。但對消費者來說,檢調單位的合理懷疑,會比企業後來補上的聲明稿,可信度高了好幾倍。

加上在事件爆發之時,大潤發仍持續銷售烘培產品。即使受到檢調單位懷疑,仍堅持銷售的態度,給人漠視消費者健康的觀感。並且直到9月23日才主動將烘培及乳製產品,緊急送驗。即使產品全數合格,在消費者心中大潤發的信譽,已經大打折扣。當企業遇到危機中,應該在黃金24小時內立即回應,並停止銷售可疑商品的擔當,大潤發都慢了一步。

二、便宜也是錯?

量販店為了配合行政院平抑物價的政策,今年8月,推出10元平價麵包,也帶動烘培業績大幅成長。而早在毒奶爆發之前,就有新聞報導,坊間販售的麵包,如果低於市價太多,可能用的原物料不會太好。而大潤發的烘培產品,多以低價為訴求,「便宜從哪來?」或許消費者早懷疑用料不實。而毒奶爆發,印證了消費者內心長久以來的假設,讓量販店烘培區頓時冷冷清清。

而受影響的也不只有大潤發,同類型的家樂福和愛買,即使早就公告原料來自紐西蘭和澳洲,也將原物料送驗,但還是止不住消費信心下滑,業者保守估計,烘培產品業績至少掉了兩成。

三、自清態度與轉變

而在整個事件中,大潤發的態度,由「道歉,但堅持沒錯」,變成「就算有錯,也是進口商台威的錯」,到9月26日晚間,態度急轉直下,大潤發終於坦承使用被混充「三鹿奶粉」的「白美娜奶粉」。但檢方曾調查過部份大潤發員工,一部份烘培部的人員表示,曾經使用包裝上有鹿的奶粉,讓案情更不單純。

就態度上,大潤發或許可以學習蠻牛的危機處理。「蠻牛危機」最大的受害者「保力達」,第一步,就將自己定位在「無辜受害者」,下毒絕對是外力所致,但仍全面檢討生產流程,而非堅持企業本身沒錯。第二,即使,蠻牛被下毒手法拙劣,消費者可以從外觀辨識是否被下毒,但保力達還是立即回收下架,連同庫存產品一併銷毀,顯示企業誠意。整個過程,保力達在不到24小時內,把事情始末、處理方式到溝通態度,都清楚定位,讓下毒危機,變成單一事件,對商譽影響縮小。大部分受到毒奶粉所害的品牌,應該都是無辜的,但處理重點,並不是撇清責任、怪罪他人,而是積極處理、擔起責任。

四、與進口商的對質

「毒奶對不攏!大潤發、台威對質」9月26日電視媒體,以此標題報導大潤發毒奶粉後續發展。很多企業危機出現的時候,企業多選擇揪出罪魁禍首,但多數消費者想知道的,並不是出現有問題的產品是「誰的責任」,而是「誰會負起責任」。

當大潤發事件,進入與台威對質,把自己定位成不知情的客戶,已經有點為時過晚。因為檢調單位合理懷疑,如果不知情,為何會在事件爆發之前,就主動把剩餘「白美娜」奶粉退回給台威。除非知情,否則,邏輯上並不合理。

加上把責任推給合作夥伴,間接暗示大潤發選擇物料廠商不謹慎。就算台威進口商應該擔起絕大多數的責任,但對通路來說,對自己的商品沒有積極把關,沒有檢驗毒物的措施,就是流程上的疏失。無論如何,即使大潤發本身是受害者,也可以成為像金車一樣有膽識的受害者,對自己的消費者負責任。畢竟,消費者買到的是大潤發產品,而非台威產品。

五、自亂陣腳

危機處理原則,把企業該吐露給媒體的訊息,分成「一定要說」、「最好要說」,以及「最好不說」的訊息。面對龐大的輿論壓力,大潤發可能為了要自清,邀請電視媒體進入廚房拍攝,使用的奶粉為「白美娜」包裝。這的確是自清的方式之一,但前提是確定「白美娜」沒有問題。然而,最後由進口商台威承認,「白美娜」混充了有毒的「三鹿」牌奶粉等五種不同奶粉。當初,大潤發原本用來自清的「白美娜」,反而變成難以掩飾的錯誤。

面對大潤發危機,是否就是其他量販店的轉機呢?一位資深媒體人表示,不全然如此。當競爭品牌出現危機,企業要先看自己的銷售反應是提升,或是不升反降,才決定是否加碼媒體露出。例如,當必勝客出了問題,如果消費者對比薩產品的需求不變,照理說,達美樂的銷售量應該會上升。但就達美樂的觀察,銷售沒有明顯變化,就表示消費者對使用起司的比薩類產品,不只是對單一品牌沒信心,而是全面性的信心衰退、需求衰退。如果,這時候達美樂強打廣告,就是行銷資源上的浪費。

金車毒奶粉危機處理 掌握主動與誠信是關鍵

2008/09/24

中國三鹿牌奶粉,因添加三聚氰胺,讓中國五萬多名嬰幼兒罹患腎結石,並導致數例重症嬰兒喪命。而台灣金車公司也受到毒奶粉波及,面對該品牌25年來最重大的企業危機,金車如何保住信譽?

中國進口毒奶粉事件,影響到了台灣許多知名品牌,也讓消費者人心惶惶。但每個品牌面對危機的反應和做法不一,其中,以金車的危機處理,堪稱業界典範。

以「Mr. Brown」咖啡起家的金車(King Car)公司,在今年九月中旬,中國爆發毒奶事件時,就主動送驗旗下產品,並主動告知消費者,某些金車商品確實受到三聚氰胺汙染。金車願意承擔數千萬元的損失,主動告知消費者的勇氣,讓人印象深刻。也是因為這樣的勇氣和誠信,讓金車的損失,沒有繼續擴大。主動檢驗、道歉、回收和換配方,換來了商譽,是讓資深公關都讚許的危機處理策略。

對企業來說,面對危機的兩大重點,第一是「處理」的方式,第二,是正確把企業的後續處理「傳播」出去。大部份的資深公關人員都知道,企業危機處理有所謂的「黃金24小時」,也就是企業在危機爆發的時候,要立即反應要快,不斷與消費者和媒體溝通。

另外,在危機發生時,有幾個重點可以依循,金車在這次處理原則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一、對外口徑一致,統一發言窗口,最好是受過訓練的企業發言人

金車在這事件中,派出瞭解企業運作甚深的企劃部副主任馬明皓,擔任發言人。並在第一時間,與副總經理、研究室副主任等三位,面對鏡頭,主動說明事情始末,並深深鞠躬道歉。並找來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和律師見證,有備而來,有效控制了新聞走向。

如果當危機發生時,企業企圖「閃躲」或「封鎖」消息,只是加深消費者對企業的反感。例如,2001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傳出某間連鎖民生用品通路,趁機砸毀商品詐領保險金的消息。當時這間知名連鎖通路,選擇封鎖消息,甚至事發兩週後,才召開記者會。媒體上的負面形象,需要花更多的心力,才有辦法彌補。

二、訓練員工危機意識

平日保持員工危機意識,可以預防危機發生。例如,免付費專線的接線生,是面對消費者的第一線人員,更是企業形象的代表。對於企業偶爾發生的客訴,客服人員如果處理失當或忽視,很有可能就讓小糾紛,演變成在媒體爆料的大事件。這次金車就接到消費者投訴,金車立即主動將產品送檢和告知社會大眾,歸功金車內部訓練有成,嗅到危機可能存在,先完成送檢、做好準備,才能順利掌握後續事件發展。

三、面對媒體的態度,應以「事實」為基礎

例如,善用具體地證據、數字,或第三單位的證明。把媒體的問題,分成「一定要主動說」、「被問了才說」和「絕對不能說」三種,避免被媒體逼急,自曝其短。如果可以,搶在媒體曝光之前,搶先發佈消息,更能取得新聞主導權。在這方面,金車除了每天提供媒體回收進度報告,危機第一時間,就指出出問題產品出產日期,毒奶粉購買、使用和賣出的分量。讓消費者安心外,也讓媒體感覺企業在經營流程上,準確掌握了物料和產品去向,強化大眾對產品回收的信心。

四、對消費者,應該以同理心,表達願意負責到底的態度;並以開放的態度,持續與消費者溝通

金車除了承諾一週內回收95%的問題產品,更接受誤購問題產品的消費者,全面無條件退貨。為了讓產品能夠延續生命,同時事發第三天即設計「新配方」標籤,就貼在9月18日之後生產的新品,與受汙染產品做出區隔。金車高層更以董事長李添財的理念「消費者健康更勝於盈餘」,來說明主動送檢的動機,願意承擔所有的損失,就是要維護這塊25年的金字招牌。


五、企業的否認和傲慢,都會讓消費者的怒火,有理由延燒下去

台灣危機處理史上的負面教材,NIKE喬丹快閃事件、寶路乾狗糧事件,都給企業一個學習的樣本。金車發言人馬明皓,在毒奶粉事發後,常常半夜十二點多還接聽媒體電話,積極面對的態度,也讓人印象深刻。這次台灣消費者,從金車處理危機的態度,看到了台灣企業和品牌的希望。

來源:動腦雜誌 brian.com

沒有留言:

What is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

蒐集台灣暨中國NPO與CSR最新資訊

Files of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