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中國非公募基金會調查(下)

(續)中國非公募基金會調查

■標本3 企業基金會大多難“自立”

不可否認的是,一部分由企業設立的基金會,目前仍然停留在企業內部運作的階段,儘管引入了部分投資性理念,但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機構還有一定差距。

“其實成立基金會並不是我們公司做慈善事業的起點。”2007年7月19日,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于秀紅在接受《公益時報》採訪時表示,到2005年成立基金會時,該公司在中國大陸用於公益捐贈的資金就有7000多萬元人民幣。

“光華控股最初關注公益事業,主要是源于董事長個人。”于秀紅說,光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邵明路曾作為知青到延安市延長縣插隊,改革開放後,當事業有成的邵明路再次回到他曾經插隊的延長縣時,發現當地農民依然是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而當地教育落後的情況,讓他覺得“跟20年前沒什麼分別”,他當即捐贈了2000萬元。

“如果自己的企業也能成立一個的話,我就能很好地去計畫我們公司關注的公益領域,最重要的是我能更好地去監管自己的善款。”於是“想專門做慈善事業”的邵明路,便在美國成立了“光華公益基金會”。2004年,當他得知中國大陸允許籌辦基金會後,就開始籌畫自己在中國大陸的基金會。 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張星告訴記者,2005年3月,邵明路找到北京市民政局救災救濟處作為業務主管單位,原始資金為200萬元。“在北京市註冊的過程比較順利,一個月以後,就批下來了。”張星說,基金會的業務範疇是面向全國的貧困地區,從事教育、衛生和扶貧工作。

對企業的過分依賴

“基金會99%的資金來源是‘光華控股’。”張星告訴記者,基金會主要的資助項目是光華公益創業培訓和教育扶貧。而光華控股有限公司是這些項目背後的一個強大支持者。作為主要的出資者,公司不僅提供了註冊資金,還將北京光華長安大廈20層無償提供給基金會作為辦公場所和培訓教室,甚至不收取任何水電費。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工資都是由公司發放。 “雖然基金會也接受其他企業和個人的捐贈,但非常少。離開光華控股,基金會沒辦法繼續運作下去。”張星說。

儘管於秀紅強調“光華基金會”是一個完全獨立的NGO組織,但基金會沒有設置財務和人事部門,“我們的財務和人事都是由“光華控股”來管理。基金會只負責做專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基金會是 ‘光華控股’的企業社會責任部門。”於秀紅解釋著基金會與公司的關係,她說,“光華控股”對外的所有公益事業都是由基金會來完成。 隨後,記者電話聯繫了幾家由企業發起、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但這些基金會的負責人得知記者想瞭解基金會與企業的關係時,均婉拒採訪。 華夏慈善基金會的接線員則直接告訴記者:“董事會規定,基金會的秘書長不准接受媒體採訪。”

部分專案無法單獨運作

包括秘書長在內,在光華基金會的12位工作人員中,只有兩位工作人員在進基金會以前是從事NGO工作,“註冊的時候,基金會定的公益領域是‘公益創業培訓、教育支持,孤兒關愛、疾病防治和扶貧賑災’,但由於我們精力有限,再加上光華控股在成立基金會以前,就關注教育領域。因此,我們就把領域縮小到公益創業培訓和教育支持。”於秀紅說:“儘管如此,我們的項目官員也很累,因為我們只有兩位專業的項目官員,很多項目想做,但做不了,因此我們會選擇與其他機構合作。”

“選擇機構的重點是審查對方的資質能力,關鍵是公信力和專案管理能力。”於秀紅說,如果與NGO的合作,光華慈善基金會的資金投入包括兩部分,絕大部分資金是用於公益項目,此外還會給合作NGO組織一定的管理經費。 “通過基金會與其他機構的合作,光華基金會在教育領域的專案做得比較成功。”於秀紅表示,有些項目,光華基金會自己沒辦法運作,“主要原因是缺少專業人才。” 此外,中遠慈善基金會的吳紅告訴記者,中遠慈善基金會只有三名工作人員,而這三名工作人員是中遠集團的員工,他們每個星期會抽兩天的時間處理基金會的相關事務。

■標本4 名人基金會夾縫求生

與企業或者高校成立基金會不同的是,一些社會名人的基金會儘管獲得了審批,但由於運營能力的局限,使得出現了類似馮驥才“賣血式”的英雄無奈之舉。

“就算砸鍋賣鐵,我們也要讓基金會存活下去!”2007年7月14日,剛從江蘇賣畫回來的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秘書長馮寬對《公益時報》記者說,“這次公益畫展籌到了358萬元,這些資金將全部歸入馮驥才民間藝術基金會,並會以專款的形式投入到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當中。” 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然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城市現代化的衝擊下,民間文化身處瀕危境地,如不緊急搶救和保護,先人創造的寶貴文化財富必將急速瓦解以至消亡。在這一形勢下,馮驥才於2004年12月31日成立了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

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馮驥才

“我們現在做的‘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得到了中宣部的支持,但是其他活動由於經費不足,我們的活動開展得很艱難。”馮寬說,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基金會依然身體力行地做了很多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對雲南甲馬(甲馬是中國民間原始宗教進行祭祀活動時用來焚燒的各種雕版印刷品的總稱)、北方草原民居和貴州民族民間美術遺產進行了全面普查等。

“一直以來,我們籌集資金的管道非常有限,前段時間,馮驥才參加了《藝術人生》節目,得到了朱軍半年工資的捐款,這是我們基金會成立兩年多來得到的第二筆捐款,第一筆捐款則是基金會註冊時趙文瑄捐贈的100萬元。”目前,賣畫是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開展活動資金的主要來源,“資金出現困難,我們可以使用賣畫這個武器。”

和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遇到相似問題的還有田漢基金會。1995年,財政部和寶鋼集團各出資100萬成立了田漢基金會,“由於缺少資金的扶持,十多年來,基金會一直就在夾縫中求生。”田漢基金會辦公室的田剛說起基金會也是一臉的無奈。

2005年由田漢基金會創意、策劃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音樂會”赴澳大利亞演出獲得了成功,這也是田漢基金會的活動第一次走出國門,“這次演出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我們也希望能讓中國的藝術走向世界,但是缺少資金的支援,開展類似活動近乎空談。”“我們雖然可以得到企業的捐款,但是這種捐贈很不穩定,可能今年有很多企業會給我們捐款,也許接下來幾年我們都收不到捐款”,田剛說,“沒有資金的保證,活動的延續性也得不到保證。” 現在國內有李可染藝術基金會、黃胄美術基金會、梅蘭芳藝術基金會等以名人命名的非公募基金會。“由於名人基金會不像企業設立的基金會,沒有造血功能,完全靠捐助,想徹底擺脫資金困擾很難。”馮寬說,這是國內名人命名的非公募基金會存在的通病。

中國非公募基金會調查

地方性非公募基金會漸成主力軍團

2004年6月實施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弱化官方色彩,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 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非公募基金會達到349家。但是,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的規模並沒有像人們希望的那樣迅速壯大,數量不過二十幾家。與此同時,地方性的非公募基金會卻正在穩步上升,廣東省從2005年的1家非公募基金會上漲到如今的34家,而北京市的非公募基金會已經佔據總數的75.6%,成為絕對的公益事業主力軍團。

2007年5月15日,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向肇慶孤兒院捐贈300萬元

“準確地說,非公募基金會成立的步伐還應該更加大一些。”7月11日,廣東省民間組織管理局基金辦主任鄒雪萍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募性基金會由於行業屬性限制,存有局限性,而非公募基金會只要資金到位,在廣東可以很快成立。

鄒雪萍的話不無根據,廣東省民間組織管理部門在全國率先打破公益類基金會的“註冊之憂”,此類基金會,主管單位均由民政部門擔任。從註冊審核的難度看,地方性非公募基金會明顯易於全國性的。正因如此,在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僅二十幾家的同時,一些省份和地區的非公募基金會穩步上升,廣東省從2005年的1家非公募基金會到如今的34家,上海已接近半數,而北京的非公募基金會已佔據總數的75.6%。

“公益類基金會一律由我們來做主管單位,這就為企業成立非公募基金會放開了很大的一個口子。”鄒雪萍坦言。問題的另一層面是,由於並沒有對基金會開展公益項目的屬地做限制,這樣使得很多在國家層面由於資金數量等問題不能夠順利註冊的非公募基金會,選擇到地方註冊。

雙重管理的另類破局

“我國的基金會必須有主管單位,這導致很多基金會無法成立。”對基金會素有研究的學者資中筠說。根據規定,我國的民間組織須由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雙重管理,基金會必須找到主管部門才有資格在民政部門登記。很多個人、企業有發起成立基金會的意圖,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

因此,和只有1000余個基金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超15.9萬。 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基金會管理條例》起草過程中,一度沒有了非公募基金會需要業務主管部門的條款,但是最終頒佈的《條例》還是保留了“業務主管部門”。

為破解這一發展局限,廣東省民政廳決定擔任公益慈善類基金會主管單位。鄒雪萍對《公益時報》記者說,“現在民政廳已經對基金辦增加了人員編制,加強了管理職能。”就此,廣東省非公募基金會走在全國前列,截至目前,共有34個。據鄒雪萍介紹,“今年上半年審批了8個,另外有幾個正在審批中。” 令鄒雪萍擔心的是,前來諮詢企業熱衷於成立教育類的基金會,好幾家經過民政廳勸導,才改為其他方向。“現在審批速度也比較快,企業只要材料準備得全面,只要2-3周就可以審批下來。”鄒雪萍說,關鍵在於一些企業資金不能及時到位。

北京“非公募”占絕對優勢

與廣東省相似,目前上海市76家基金會中,非公募的也達到了31家,而北京市的非公募基金會則以絕對優勢超過了公募性的。2007年7月12日,北京市社會團體管理辦公室基金會管理處處長石懷淼對《公益時報》記者說,這是北京非公募基金會第一特點。 截至6月底,北京現有82家基金會中,其中非公募基金會62家,公墓基金會20家,非公募基金會占基金會總數的75.6%。

“北京的非公募基金會在平穩中前進。”石懷淼如此評價,這種平穩首先體現在基金會的增長數量上。平均下來,《條例》實施後,北京每個月都會有一家非公募基金會成立。2004年《條例》實施後,新成立非公募基金會5家,2005年新成立13家,2006年新成立12家,今年上半年又有6家成立。從2004年7月開始至今年6月底,這36個月的時間內,北京新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也恰好是36家。“聽說江蘇去年一年就批了38家非公募基金會,北京市不會有這種情況的。”石懷淼笑著說。

增長速度平穩的原因,石懷淼認為一方面是北京把關比較嚴,對申請者的審查十分嚴格,不合乎要求、不符合條件的一概不予登記。另一方面,在民政部註冊的全國性基金會幾乎全部在北京,這些基金會中,既有成立最早的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也有因“希望工程”而享譽海內外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或成立時間長、資格老到,或實力雄厚、資產過億。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公益市場、還是籌資市場均已經被廣泛開發。此前,石懷淼曾統計過,北京的非公募基金會“每個基金會全職工作人員平均3.5個人”。據介紹,在影響已註冊的非公募基金會發展同時,稅收優惠政策也是制約非公募基金會數量增長的一大因素。

項目沒有界限

“現在,很多基金會都把項目做到廣東以外。”鄒雪萍坦言。相對於廣東的情況,北京的表現更為突出。“北京非公募基金會的特殊之處在於,雖然在北京登記註冊,但服務卻面向全國。”石懷淼說,“有10家非公募基金會完全服務外地,另有10家非公募基金會大部分項目都在外地運作。”他表示,這還是個保守的估計。

例如,于若木慈善基金會,由中共元老李德生的兒子李和平等人發起設立,以陳雲夫人于若木名字命名,主要以在當年為中國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老區進行扶貧,改變落後的教育條件,資助貧困的孩子上學等為目標。還有,北京市美疆助學基金會主要是面向新疆的,北京今典蘋果教育慈善基金會的公益專案幾乎全部在西藏開展。

石懷淼表示,基金會2006年度檢查的合格率不盡如人意。在上個月剛剛結束的基金會2006年度檢查中,在實際參檢的北京市41家非公募基金會中,合格的基金會為26家,基本合格的基金會為15家,合格率為63.4%。

雖然經過民政部門的努力,基金會監管體制已初步建立,但是,除了近年剛剛開始強制執行的年度公示,公眾依然缺少監督途徑,基金會的運作處於半封閉和不透明狀態。目前我國對基金會管理主要採取年度檢查辦法,但年檢尚無法監督基金會的財務及公益活動狀況,而且報告中雖列出基金會收支的總數,仍不能清楚地反映基金會“錢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

就此,基金會的運作基本處於不透明狀態,主管機關、捐贈人、社會公眾對基金會的監督都缺乏有效的途徑,基金會的監督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自我監督”。監督主體的缺位給基金會的違規留下了空間。

有分析認為,治理基金會亂相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鼓勵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我國現有的公募基金會大多數相當於“公共籌款機構”,容易出現問題且社會影響大。而非公募基金會的捐贈方是固定的,不能向社會公眾募捐,這類基金會更利於慈善事業的發展,也有利於財富的第三次分配。

整體認知度有待提高

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非公募基金會達到349家,但是,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的數量仍然很少,而由企業家設立的非公募基金會就更加“稀有”。今年新成立的王振滔慈善基金會,是第二家在民政部註冊、由民營企業家成立的基金會,第一家是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實施後,香江集團董事長翟美卿創立的“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從第一家到第二家,中間經歷了近3年的時間。

“最近二三十年,基金會在中國才開始發展,整體上說,社會認知度不高。”對於非公募基金會發展尚緩的現狀,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楊岳如此解釋。楊嶽認為,隨著基金會運作規範、透明度增加以及社會影響力的加大,會有更多的企業家加入成立非公募基金會的隊伍,從而促進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促進中國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而今年1月18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佈的《關於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及相關管理問題的通知》,擴大了基金會公益性捐贈免稅範圍,該項優惠政策的出臺,也將促進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

“非公募基金會總體上很好,對公益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也存在一些沒有太大作為的。”談到現存的非公募基金會運行的情況,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基金會管理處處長馬昕告訴《公益時報》記者。

對此,2007年7月11日,作為國家001號的非公墓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幹事傅昆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採訪時坦言,“我們基金會實際的項目運作從2007年才開始,之前都是捐贈性的。”傅昆表示,他感覺從此前的投資工作投身到如今的基金會工作,是一個挑戰,目前專職工作人員有4名,多來自于香江集團投資部。

儘管按照翟美卿當初的設想,原始基金最終將滾雪球般地達到10億元規模,她的基金會比較傾向於學習海外基金會的運作模式,管理上聘用了從事過慈善事業的專門人才做顧問,財務上聘請會計師事務所,以此來保證每筆捐款的明確流向。而王振滔的基金會由於剛剛成立,還在招聘掌門人。

美國私募基金會大唱主角

美國基金會中心給“基金會”定義是:“非政府的、非營利的自由資金,並自設董事會管理工作規劃的組織,其創辦的目的是支援或援助教育、社會、慈善、宗教或其他活動以服務于公共福利,主要途徑是通過對其他非營利機構的贊助。”資料顯示,美國基金會中,獨立的私人基金會約占85%,公司基金會約占5%,兩項在數量和總資產上占90%以上,它們均屬於我國意義上的“非公募基金會”一類;而面向公眾籌款的社區基金會和運作型基金會的總數和資產加起來還不及10%,私人基金會佔據著絕對領導地位。美國基金會的影響決不止於美國,而是遍及全世界。

美國的私募基金會不僅在國內大唱主角,並且將影響擴大到全世界。圖為2005年2月克林頓基金會與中國衛生部簽訂捐贈協定。

2007年7月10日,從太平洋彼岸美國傳來喜訊,美國的黃汝斌基金會今年決定再捐資256萬元支援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基礎教育工作。據悉,黃汝斌基金會是遵照祖籍龍口鎮那白村的美籍僑胞黃汝斌先生生前遺囑成立的。黃汝斌先生幼年隨父母移民美國,後來回廣州市中山中學讀中學。1949年到美國謀生創業,經幾十年拼搏,事業有成。黃先生立下遺囑:一旦乘鶴仙去,便變賣旗下所有物業成立黃汝斌基金會,專門捐助祖國教育等公益事業。事實上,早在改革開放以來,美國基金會已經悄然進入我國的各方面生活,特別是教育學術界,就某個專案向基金會申請資助已是司空見慣之事。除了華僑成立的私人基金會外,還有大型公司設立的非公募基金會,都已同中國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專案合作。日前,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已批准蓋茨基金會和克林頓基金會在華設立代表處。

基金會的特殊獨立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前美國所所長資中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在美國,基金會不僅獨立於政府,還獨立於捐贈者。這種獨立有三個含義:

第一,基金會對於捐贈人在經濟上是完全獨立的,基金會的資產不會因為出資人的經濟狀況有所改變,不過以出資人企業的股票為主要本金的基金會會受該公司股票價值升降的影響。

第二,一旦捐贈人把錢捐贈給私人獨立基金會後,就再沒有對這筆錢的支配權,即使他是基金會的董事,可以在董事會上有發言權。第一代捐贈者在實際上發言權較大,有時還自任會長,但是原則上他不是決策者。

第三,受到該基金會資助的團體和個人沒有“感恩”的觀念。比如說,如果某人的研究得到福特基金會的資助,有了研究成果,他不會因此感激福特家族,更不會在購買汽車時優先考慮福特公司的車。他如果對自己的機遇心存感激的話,以後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社會。

對此,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提出,美國的私人基金會的資助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直接資助項目;另一種是公益創投,以培育民間組織為目的;第三種是建立思想庫,用於投資研究宣導。 事實上,美國的私募基金會可謂是全世界所有私募基金會的先驅,從私募基金會創立至今百餘年,美國的私募基金會在不斷開拓新領域、自我完善的同時,更是將創新奉為基金會發展的不二法則。

在2006年,當股神沃倫·巴菲特放心地將自己80%的財產捐給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以下簡稱蓋茨基金會)時,不僅讓蓋茨基金會成為美國歷史上資金規模最大的慈善基金會之外,更是繼卡耐基、洛克菲勒後,掀起了21世紀新一輪的慈善高潮。除了在關注領域上不斷地拓寬,其管理模式也運用了商業公司的運作模式。蓋茨基金會的基金會理事會(類似於商業公司的董事會)有3名理事,分別是蓋茨、梅林達和蓋茨的父親老蓋茨,他們是領導基金會運作的三架馬車。在理事會下面設有CEO,負責具體工作的執行。蓋茨認為,基金會最主要的功能其實是一個召集人的角色,其目標是找到最好的人和最好的專案,至於專案具體怎麼執行、善款具體怎麼花則並不是基金會要操心的。

他山之石:美國基金會運作典範

“向貧困的根源開戰”是美國公益事業的核心思想。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醫療和教育兩大領域是公益事業經常資助的對象。如果一個健康的人能受到同樣的教育,就可以在社會競爭中獲得平等的機會。他們相信機會平等、自由競爭,同時認為最重要的平等是教育機會平等。

作為20世紀美國最早的私人基金會,拉塞爾·塞奇基金會為日後美國基金會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拉塞爾·塞奇基金會成立於1907年,宗旨是“長遠地改善社會條件”,當時儘管在美國有一些機構從事社會改良,但是其範圍、規模都十分局限。拉塞爾·塞奇基金會成立後,將涉及領域主要放在調查研究、教育、出版、宣導合作,同時努力建立和幫助類似的機構。


拉塞爾·塞奇基金會一直專門從事社會調查,大部分工作都是基金會自己實施,工作人員都是聘請來自外界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工作者。拉塞爾·塞奇基金會成立之初,主要資助其他機構、以及與基金會宗旨相符的公益工作,在20世紀後期轉為基金會自己直接開展專案。

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會緊隨其後,老約翰·洛克菲勒在1913年創立該基金會,以非營利團體形式在紐約州正式註冊立案。基金會董事會三年改選一次,領導班子包括會長、副會長、各部門主任,由董事會任命。會長任期不限,是真正有職有權,對決策起決定性影響的人。

基金會的第一任會長是小約翰·洛克菲勒,工作方向和主導方針以及重大決策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小約翰的意志,但其宗旨始終堅持一句簡單的話——“在全世界造福人類”。基金會最早選定的重點是發展醫學、公共衛生和農業,自20年代末、30年代初開始重視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
美國現代基金會的運行模式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稅法改革和基金會的自我整頓,美國現代基金會已經有一套相對統一的制度和大同小異的運作方法。

1.註冊和申請免稅:根據非營利機構法律,可在聯邦國會、州議會或地方政府註冊。在向有關機構申請註冊時,必須提交章程。章程將存入州務卿或有關領導機構辦公室的檔案。一經審查批准,基金會就合法成立。在章程中申明的宗旨需包含兩個要素:①表明本基金會符合享受免稅待遇的公益機構的條件;②提供有效操作的框架。在註冊手續完成,依法正式成立為非營利公益組織後,基金會並不自動享受免稅待遇,還需正式向國稅局有關部門申請批准。這一申請要在運行一年以後提出。後來由於基金會太多,都集中到聯邦政府稅務局顯然行不通,遂授權基金會所在地方政府有關機構審批。

2.董事會制度:與企業一樣,基金會的決策權力機構是董事會。最初一屆董事的產生多半就是註冊人。在章程中要先確定董事會人數和填補空位的規則,以後再由歷屆董事會聘請新的董事,必要時,董事會也可以擴大人數。董事會成員也可以兼部門或專案負責人。董事的人數除純粹家庭基金會外,一般規定不少於3人。任期從一年一選到終身都有。關於董事會成員的工作是應該無償還是有償,也有不同的做法。

3.財政管理:任何機構或企業都有財政管理。基金會的特殊處在於它享受免稅,而其收入來源既有捐贈又有投資所得,但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或大小不等的基金會情況又不相同。大的基金會除一般行政班子外,有幾類專業人才是必需的:熟悉稅法者;金融或投資專家;另外,視基金會的工作重點,還應有各類專業“專案管理”人員。  大基金會多有專門的投資代理人或機構,與它的運作部門完全分開。基金會的捐資者與其企業的關係一直是一個公眾和政府所關心的問題。基金會本身的開銷和龐大的工作班子也是受到詬病的一個問題。另外,各種基金會的運作方式不一樣,所需人力和費用就不一樣。辦公費占預算的比例最少的不到1%,最多達60%,大部分在5%~10%左右。

4.行業組織和學科:基金會自己成立的行業組織是20世紀後半期的一項新事物。基金會的盛衰與美國經濟的起伏以及政府和國會的態度與政策有相當的關聯。基金會行業組織的出現最初是出於聯合自保的需要。另外,基金會也確實存在種種弊病,需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規範化。行業組織因此出現了,非營利組織或私人公益事業本身也成為一門學科。

來源:2007/07/17 中國《公益時報》

沒有留言:

What is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

蒐集台灣暨中國NPO與CSR最新資訊

Files of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