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中國非公募基金會調查(上)

中國非公募基金會調查

出處:2007/07/17 中國《公益時報》

核心提示

儘管時間不長,但中國基金會的發展已經歷了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中國一度出現基金會熱的場面,1996年國家民政部對全國社團清理整頓之後,基金會的發展基本停滯不前,甚至1999年至2004年五年之間,國內沒有一家新設立的基金會。

自2000年開始,國務院法制辦和民政部開始修訂《基金會管理辦法》,經過了大量的研究、論證,並借鑒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歷時3年多,完成了《基金會管理條例》。2004年3月8日,溫家寶總理簽發頒佈這一條例。2004年6月1日,新條例實施,此舉標誌著停滯多年的基金會重新開閘放水,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基金會的轉折之年。

新條例首次提出鼓勵非公募基金會發展的意見,以公民個人或者企業名義創辦的基金會開始在中國亮相。隨著國家“001號”非公募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的正式成立,越來越多私立基金將投入到蓬勃發展的中國公益事業中。專家預測,未來五年,中國最具實力的基金會將是由私人設立的非公募基金會。

截至2006年底,全國有基金會1144個,儘管其中大部分依然是面向公眾募捐的公募基金會,但非公募基金會已達到349家,且上升趨勢強勁有力。事實上中國社會對發展基金會的需求早已超出目前基金會的發育水準,如果導引政策更加積極,中國的非公募基金會必將呈現更加蓬勃發展的良局。

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的四個標本

三年之前,當非公募基金會被允許成立之際,不僅企業家獨自出資設立,還有教育機構和社會名人等,分別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的這一新型公益體系之中。三年過去,作為中國公益領域的新生事物,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並沒有出現當初理論界預期的樂觀局面,其發展脈絡並不清晰,運作模式也尚處於摸索之中。

標本1 南都公益基金會3億元專案招標

由企業出資,聘請公益組織專業操盤手運營的公司化基金會,被現階段社會學者評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公益組織。

7月12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小香玉早早地趕到了北京萬通中心C座15層,向南都公益基金會尋求項目合作。由她一手創立的小香玉藝術團,兩年前就開始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全免費的藝術教育培訓。與小香玉懷有同樣目的的,還有來自北京真愛教育服務機構等非營利組織代表。 當天上午,南都公益基金會宣佈,開始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非營利組織承建新公民學校,同時招標資助關心農民工子女成長的公益專案,這意味著該基金會實施的以改善農民工子女成長環境為宗旨的新公民計畫正式啟動。 在未來5到10年,南都公益基金會將提供超過3億元的資助金額,以專案招標方式,捐建100所新公民學校;同時,持續不斷地資助非營利組織關愛農民工子女的公益專案。 非公募基金會投入鉅資以招標方式資助公益專案,在國內可謂開創先河。

南都公益基金會的招標現場,競標NPO投以熱情

“我現在主要精力都放在基金會上。”7月11日,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接受《公益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去年年初,他便著手基金會籌備工作;去年八月,南都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捐出1億元人民幣,向民政部申請發起成立基金會。今年5月11日,基金會正式獲得民政部批准,為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 6月29日,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決定,以資助型基金會的形式,針對農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實施“新公民計畫”。

新公民計畫包括新公民學校建設專案資助和新公民公益專案資助兩大方面。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新公民計畫招標建設10所新公民學校,每所資助資金150萬元至200萬元人民幣;招標新公民計畫公益項目資助額500萬元,每個項目資助額不超過20萬元,特殊情況下可增加至30萬元。其中,2007年投入800萬元支持新公民計畫。 徐永光表示,對於新公民學校建設,最理想的競標者應該是有政府背景的非營利組織與執行能力強的草根組織的組合,如此便於資源整合,優勢互補。

在“新公民計畫招標懇談會”上,前來參會尋求合作的NPO代表均表示出超乎尋常的熱情。小香玉十分激動,甚至有些按捺不住話頭,她說,從去年基金會剛籌辦時,就希望小香玉藝術團能夠參與到新公民學校中來,為農民工子女提供高水準的藝術培訓。 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協會會長史根東告訴大家,他早就聽到南都公益基金會建新公民學校的相關資訊,現在,他已經將資訊傳遞到北京各地區可持續教育分會,鼓勵各分會積極參與新公民計畫。“這是希望工程的升級版。”北京青基會秘書長陳淑惠說,希望工程為許多偏遠山區的農村兒童解決了上學問題;而新公民學校關注的對象卻是進城流動兒童。

邁向標準化

據南都公益基金會專案總監劉洲鴻介紹,基金會全年接受專案申請,專案的評審分為預審、初評、中評、終評四個階段。預審與初評由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處完成;獨立的專案評審機構對申請專案進行中評;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會在專案中評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中標的專案。基金會理事會每年召開4次評審會議,申請者須於評審會議前一個月提交申請文件。資助項目實施週期通常在一個年度以內,對於一些優秀專案實施方,一個專案完成後,可繼續申請。

“我們還專門在基金會網站上開發了管理資訊系統。”該基金會負責資訊技術的工作人員說,這是為了保證招標過程更加公開透明採取的措施。學校建立後,如何保證它能夠長久運作下去?這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吸引廣大社會資源參與是關鍵。”NPP公益創投基金會副執行長程玉舉例說,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二年級六班的學生家長們,決定以實際行動與首批新公民學校農民工子女的家庭結對子,就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值得大家借鑒。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何偉表示,在整個公益產業的產業鏈中,基金會是一個資金和資源提供者,扮演“種子基金”的角色,支持民間公益發展。新公民計畫只是投石問路,最終目的是喚醒更多企業、成功人士關注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需要明確的是,公司從事公益活動最好不要與商業行為和目的掛鈎。”徐永光認為,企業或私人基金會從設立動機看有三種層次:一是“急功近利型”,在捐助過程中注重換取實際利益;二是“公司發展戰略型”,雖無短期的商業目的,但希望借此提升公司形象;三是“公共利益型”,不謀求任何公司或個人直接或潛在的商業利益。一些跨國公司基金會在做公益事業時,一般都涉及公司利益。南都公益基金會的價值追求屬於最高層次。 徐永光的觀點得到了南都集團控股公司董事長、南都公益基金會捐資人周慶治的贊同。據瞭解,周慶治與徐永光同為溫州人,也是老朋友。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兩人先後離開政府崗位,周慶治下海從事營利活動,徐永光選擇了投身非營利事業。經過多次溝通和交往,他們合作共同成立了南都公益基金會。

徐永光認為,在國內,得到政府批准的公司基金會並不多,做得比較好、有水準的也屈指可數,南都公益基金會要做一個標準化中國公司基金會。他說,公司類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衝動非常強勁,預計5年時間內,非公募基金會總量將超過公募基金會總量,最終佔據主導地位。

■標本2 高校基金會強力吸引社會資源

隨著社會力量對教育事業關注日益加重,高校基金會獲得社會捐贈也在逐年增加。這股來自社會的支持高校發展的力量所顯現的作用越來越大。

“目前基金會正處於一個穩健發展狀態。”7月11日,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張美鳳向本報記者表示,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最近又獲得一筆捐贈。旅日僑胞傅在源先生自2007年起每年捐資30萬美元設立“浙江大學富的獎助學金”。根據捐贈協定,浙江大學富的獎助學金每年可獎勵和資助430餘人,每名同學可獲得5000元到10000元的獎助學金,首次評選將於今年9月份開始。隨著社會力量對教育事業的關注日益加重,高校基金會的力量所顯現的作用越來越大。

社會資金紮堆流向名校

今天的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幾個高校基金會之一。它的前身是1994年3月成立的浙江大學竺可楨教育基金會,用以紀念老校長竺可楨。 1998年,該基金會的工作總結顯示,基金會在扶持學校重點學科建設、獎勵優秀教師、優秀學生方面共出資34.49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學校建設。 隨著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重新聯合並走到一起,2000年5月,原浙江大學竺可楨教育基金會和原杭州大學基金會也融合在一起,孕育成新的浙江大學竺可楨教育基金會。

《基金會管理條例》實行後,2004年11月,基金會重新登記註冊並更名為浙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為了強化對高校基金會的統一管理,兩年後,浙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進行了第二次更名,在民政部登記後稱為“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就在第二次更名後,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在善款募集上,刷新了基金會成立以來最好的成績。“去年與我們基金會簽訂協定的善款超過5億元。”7月11日下午,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辦公室主任顧玉林告訴記者,2006年基金會到賬資金近3.3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基金會到賬資金又逾3000萬元。由於獲得社會的捐贈愈來愈多,加之,投資收益也近千萬元,近年來,基金會也加大了獎助學金額度,平均每年超過1000萬元。不過,善款主要還是用於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與科研、人才引進與對外交流等專案。

顧玉林說,去年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績,主要是因為去年9月21日,基金會接受網易公司總裁丁磊、浙江大學校友段永平連袂捐贈的4000萬美元,這成為基金會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捐資。正是這一筆大額捐贈,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強烈反響,世人熱議,並引發了高校捐贈熱潮。就在去年,至少還有三家高校基金會在接受捐贈中獲得不菲成績,如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獲得了兩筆分別超億元的大額捐贈;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年度捐贈收入達到1.52億元;北京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接受的捐贈額度約1.13億元。

為何社會大筆資金會紮堆流向名校基金會?記者在與高校基金會負責人、工作人員的溝通中得知,主要是社會上有遠見卓識、有愛心的人非常認可和贊同這一理念:知識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力量,因此,他們願意投入大筆資金資助國內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捐向知名大學,爭取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推動社會進步。另外,就是從名校中走出來的校友關心母校的發展,樂於利用個人關係積極為母校建設出力。一位高校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表示,如果高校基金會能在更大程度上享受國家政策的免稅政策,流向高校的社會善款額度肯定會有新的突破。

高校基金會相繼成立

在社會力量重點傾向於教育事業和知名大學成功獲得大筆社會捐贈的背景下,如何積極爭取和利用來自各界的捐贈,時下正成為各大高校關注的焦點之一。6月30日,北京林業大學教育基金會成立,成為全國首個綠色教育基金會,當天接受社會捐款超過350萬元。就在這個時間前後,南京農業大學教育基金會、河海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也相繼成立,均獲得超百萬元的社會捐贈。

同時,中國傳媒大學校友會從2006年以來,積極開展資金募集工作,今年募集了2000萬元的註冊資金,向國家民政部申請基金會登記並已獲准成立。除此之外,積極籌備基金會的還有華南理工大學等。 自從2004年6月1日,《基金會管理條例》實行以來,國家政策對非公募基金會註冊登記門檻降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全國高校基金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

由於高校基金會幾乎全部都是非公募基金會,因此,在《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實行之後,此前許多躍躍欲試的高校都將成立基金會納入實際行動中。2004年6月1日,上海復旦大學教育基金會獲得了當地民政局認可的合法身份;6月2日,天津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宣告成立。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在民政部和地方民政廳登記註冊的高校基金會數目在30家左右。其中,從2004年6月到2007年7月,三年零一個月的時間,登記註冊的高校基金會就達到19家之多。在去年9月13日至17日舉行的第九次全國高校教育基金會研討會上,來自清華、北大等全國36所高校的代表們已經看到:高校基金會在學校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籌資工作不再是錦上添花行為,已經逐漸成為學校資金來源的重要管道。

沒有留言:

What is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

蒐集台灣暨中國NPO與CSR最新資訊

Files of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