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年貨環保黑名單 雙匯旺旺小洋人等均上榜

選年貨不僅要看產品品質是否安全,還得看這些年貨的生產過程是否環保

2010年春節臨近,中國34家民間環境機構聯合發佈了一份年貨黑名單,指出眾多耳熟能詳的日用品牌所涉生產廠商存在環境違規記錄。

其中,雙匯、康師傅、蒙牛、旺旺、小洋人、多美滋、飛利浦、TCL(電池)、日立、摩托羅拉等位列其中,所涉產品從食品到家電、輪胎、汽車、通訊器材。

在農曆新年這個年貨消費旺季,這樣一份環境行為黑名單向消費者宣示:我們習慣購買的這些名牌產品背後存在著有據可查的環境違規記錄。在本次行動的發起機構看來,越是超標違規事實清晰的、超標違規發生在近期的、有多次超標違規記錄的、經過溝通卻一直未作出說明的、以及品牌知名度高、市場佔有率高的廠商,越應該入選。

比如雙匯,2007年該品牌旗下多家企業被環保組織提示,但沒有任何回饋;重慶佳通輪胎有限公司2008年因十次環境違法行為被罰款十萬元。

此次聯合發起“綠色選擇”行動的計有34家環境機構,這些機構包括自然之友、地球村、綠家園志願者、全球環境研究所、北京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會、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野性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

據介紹,在一周之內,環保組織給上述企業發出了通知,希望其能提供資料說明違規情況以及整改意見,但是到本週三為止,在所涉及的20個品牌之中,只有三家企業致電溝通。其中一家提供了詳細的整改計畫。

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說,他們希望可以借助這樣的合作,推出一個長效的民間平臺,不管企業的行銷策略如何,從消費者的角度,把企業污染的行為和產品掛起鉤來。

這樣一種合作被譽為“綠色選擇”。“綠色選擇”最初的倡議源於2007年3月22日。在民間環境機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水污染地圖基礎上,一個涵蓋數萬家企業環境行為記錄資訊的搜索引擎逐漸建立起來,其中收錄的資訊,都來自於環保部門公開發佈的記錄。

企業一旦被列入其中,如果希望澄清自己的環境聲譽,則需提供政府部門的後續檢測報告,定期公示排放資料,加強對公眾的公示和說明。在必要時,應通過第三方審核向公眾證明其整改情況。目前,可提供第三方審核的有5家機構——URS、ERM、AECOM、GOLDER、INTERTEK——是聯合行動的參與NGO共同篩選、認可的。大部分是國際有名的環境諮詢或認證機構,它們的審核工作同時接受環保組織的監督。

上述獨立審核機構之一高達公司的代表柳自立表示,現階段他們的企業更多的是靠政府監管,缺乏第三方的獨立監督。“我們也十分希望有更多的民間組織做這樣的第三方監督工作。”然而,在聯合行動之前,分散的企業環境監督工作,常常面臨壓力和困境。民間環境機構“綠色龍江”就其監督的一家位於黑龍江的外資企業工廠嚴重排汙情況給其英國總部方面寫信,回復卻十分模糊,稱已整改,沒有任何具體說明。

該組織負責人張亞東說:“我們希望的是給企業以壓力,迫使他們進行整改。而我們本身的壓力更大。因為我們要給企業寫信,必須特別謹慎,需要做充分的調研,我們的一個不小心,極有可能被企業的律師抓住把柄。畢竟我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每一個陳述都要仔細考證。”

目前,初始時的21家參與環境機構已擴大至34家,涉及甘肅、天津、重慶、新疆 、河北、雲南、浙江、上海、陝西、江蘇、安徽、廣東等省區。目標企業涉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據瞭解,2007年發佈首批綠色選擇倡議時,有關水和空氣的監管記錄共計涉及5000條,現在已經超過了57000條記錄——十倍於三年前。此外,環保組織開始從過去收集、整理、發佈相關資料,到和各地環保組織區結合、對社區影響進行實地調研。

面對民間環保組織監督的目光,先後計有186家企業作出了回饋和說明。最初100家多數是跨國公司,後來港臺、韓國、大陸企業所占比例逐漸多起來。後面七八十家的回饋主要是作為其採購商的客戶企業推動的。

據南方週末瞭解,絕大部分企業存在的情況是認識不太到位。另外,品牌對以往存在的問題根本不瞭解,一貫認為自己的供應商或旗下工廠記錄良好。

松下集團新任的環境推進部部長,2007年上任之初便得知旗下工廠被列入了這樣一份中國環境“黑名單”,他花了幾個月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獨立的第三方審核澄清了不良記錄的整改情況。接到審核通過的回饋時,他甚至流下了眼淚。

魯花公司的沙先生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企業曾經遇到以環境為名詐取錢財的先例,所以接到信函的第一反應是:會不會是來要錢的。經過溝通,排除了這一嫌疑。雖然身為被列入名單的企業代表,沙先生還是對“綠色選擇”的行動表示讚賞。

出處: 2010.2.10南方週末

沒有留言:

What is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

蒐集台灣暨中國NPO與CSR最新資訊

Files of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