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啟動綠色品牌力 消費也能愛地球

在啟動綠色品牌力 消費也能愛地球

綠色消費時代,每位民眾都能讓自己手中的鈔票變成綠色選票,表達自己對於綠色品牌的支持與肯定。《數位時代》今年首次舉辦綠色品牌大調查,儘管本土品牌的表現不像外資品牌一般亮眼,但仍舊有不少持續關注綠色議題的本土品牌先鋒,正為地球環境努力盡一份心力。

每天,在全世界各賣場的貨架旁,總是上演著一場又一場市占率的品牌肉搏戰。對於不少消費者來說,貨架上產品琳瑯滿目,千百種既熟悉又模糊的同質性產品一口氣出現在眼前,究竟該從何選擇? 過去價格常是不少民眾選擇產品的重要因素,但隨著全球綠色消費意識逐步抬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寧願多花一點錢,也要購買具有環保概念的產品。「根據環保署的調查,國內有九七%的消費者願意優先選購具有環保概念的綠色產品,」環保署長沈世宏指出。

在綠色消費的遊戲規則下,不少品牌廠商開始推出各式宣稱低污染、省資源、可回收的綠色產品,甚至積極塑造綠色先鋒的公益形象,要讓「綠色品牌」的正面印象,成為消費者購物的重要決策。 鈔票就是選票 「如果消費者對於一家企業或品牌商,有著較高的企業社會責任印象,就能為該品牌帶來較強的品牌忠誠度,」國際世界展望會全球大使賀迪恩(Dean R. Hirsch)指出,當企業的綠色與公益形象提升後,公司的營業額與市占率就會跟著水漲船高。 在國外甚至有不少消費者開始倡導「綠色選民」的概念──在消費市場上,每個人都能讓自己手中的鈔票變成綠色選票。消費者可以用這樣的綠色選票,鼓勵那些對於環境友善的品牌商,並進一步對於某些說一套、做一套的「漂綠」品牌,投下不信任票。

為了找出最具有社會責任的綠色品牌,也為了發現真正的綠色好產品,《數位時代》透過網路問卷調查的方式,經由專家及民眾推薦票選,舉辦了全台灣第一次綠色品牌大調查,由六千一百七十九名網友與六位專家評審團,在一百三十個品牌、七個城市中,共同選出最具環保概念、最受消費者推崇的綠色品牌先鋒。在評選過程與最後出爐的三十強名單,可以觀察到國內、外品牌廠商對於綠色行動的不同作法,以及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結果。 首先,這次評選出十大類別前三十強的綠色品牌中,有近二十個都是外資品牌,台灣本土品牌表現普遍遜於外資品牌,這也顯示國內企業對於綠色品牌的養成與管理功夫還不夠成熟。 「許多具指標性的國際品牌與企業,都將環保、永續作為視為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胡憲倫指出,相較於許多走在環保法令之前的前瞻企業,不少國內品牌商卻時常「被動」地跟著國際環保法規跑,這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結果,也使得國內廠商的綠色作為欠缺「深度」與「廣度」。

「甚至有些號稱關注環保與永續發展的品牌大廠,在官網的首頁上卻找不到任何跟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的連結,」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組長張育誠認為,這樣的細節,就是判別一個廠商是否用心經營綠色品牌的關鍵指標之一。 而且真正國際化的綠色品牌,不僅會訂定一套適用於全球市場的環境發展策略與準則,這些品牌進入到不同的國家、地區時,還會因地制宜,落實「全球化思維,在地化經營」的理念,以真實貼近在地需求。「真正能讓台灣消費者肯定的外資品牌,絕對不是把企業總部的環境報告書,直接從英文翻譯成中文那樣簡單!」張育誠強調。

全球關懷,在地落實 以全球綠色品牌先鋒豐田汽車(Toyota)來說,在豐田汽車的三大願景──永續汽車、永續工廠與永續社會,以及綠色設計、綠色採購等最高指導原則下,豐田總部會尊重當地的環保法令,讓代理商、製造商實踐「綠色行動在地化」。 像是國內負責代理、銷售豐田汽車的和泰汽車,就想出了不少節能減碳的妙招。舉例來說,和泰汽車不僅會為配送零件的車隊,安排最短路程的運輸路線,還會讓完成配送任務的「回頭車」,就近至附近的零件工廠,將和泰所需的零件運回總部。另外,全台各地服務廠設置的「中央給油」設備,還能減少機油罐的浪費,根據和泰的統計,平均每年可減少超過百萬個以上的廢機油罐。 儘管此次調查外資品牌表現普遍優於本土品牌,但還是有部分本土企業的表現,絲毫不遜色於國際品牌大廠。國內食品飲料龍頭廠商統一,就是最受網友青睞的綠色品牌,在網友票選階段榮登人氣品牌冠軍寶座。統一的綠色形象不僅已深植人心,它們對於環境與企業的永續發展承諾,還進一步落實在企業內部。

從二○○六年開始,統一導入「綠色會計制度」,不僅每年固定提撥占營業額一定比例的環保支出,還訂定「環境績效指標」,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水資源節省、廢棄物減量、包材輕量化、OA用紙減量、綠色採購、綠色產品與綠色能源開發等八大方向,從事綠色行動。統一不只是在綠色政策與綠色信譽上表現耀眼,旗下的茶飲料產品茶裏王近期已完成碳足跡盤查,未來統一還計畫推廣至礦泉水等飲料與食品。

相較於統一這樣資本額高達百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規模不到統一百分之一的國內美髮品牌廠歐萊德(O'right),可說是國內中、小企業成功打造綠色品牌的典範。歐萊德主打美髮沙龍通路,雖然在一般開架通路市場的知名度不高,卻是國內第一家通過產品碳足跡認證的化妝品廠商。在產品包裝上,不但是以大豆環保油墨印刷包裝,還使用可回收材質包裝瓶,與以八○%回收紙製成的環保運送紙箱。 目前歐萊德正在龍潭打造全台第一座綠色GMP廠房,不僅符合節能、減廢、生態的綠建築概念,廠房內的電力來源還是風力與太陽能發電,而廠房內的水資源也可以循環再利用。這座具有環保、永續概念的綠色廠房,預計將在今年正式完工、啟用。

全球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曾提出「綠色競爭力」觀點,他認為企業主必須充分掌握市場上的綠色潮流,並針對產業屬性,從公司的核心業務出發,從事綠色與永續作為,才能在環保與獲利間,創造雙贏局面。同樣的,如果想塑造一個成功的綠色品牌,並和消費者充分溝通,就得善用所屬產業的屬性,進行綠色品牌管理。 有創意的綠色行動 舉例來說,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綠色績優生滙豐銀行,就利用銀行業的屬性,積極推行「綠色信貸」。為了鼓勵對環保盡一份心力的中小企業,如果中小企業要購買環保機器設備,滙豐銀行除了將給予一○○%貸款額度,還會另外提供同樣額度的資金,讓企業主能夠利用這筆額外的資金,添購其他周邊配備。綠色信貸的推出,不但成功為滙豐銀行增加了不少貸款客戶,更讓它們的綠色形象深植人心。

另外,全球飲料市場領導品牌、也是這次食品飲料類別的冠軍可口可樂,同樣針對飲料產業的特性(對水資源的需求極大),主動且完整地回應相關綠色議題。去年年底,可口可樂就和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成立了「台灣水銀行」,以「水足跡」的概念共同研發出「水計算器」,讓民眾可以計算每日的用水量。可口可樂在台灣所提出的水銀行概念,不僅可做為國內水資源教育的重要平台,對於「用水大戶」可口可樂的綠色形象更加分不少。

然而,不少品牌商卻缺乏滙豐銀行、可口可樂這樣的綠色品牌管理策略,也因此在這次調查過程中,有一些網友反應在票選時覺得難以填答,因為他們「並不清楚這些品牌商究竟做了哪些綠色作為」。這樣的意見,並不代表這些廠商忽略了綠色作為,而是許多廠商並不擅長與消費者進行「綠色溝通」,甚至有些廠商過於低調,刻意不對外彰顯綠色作為。 英國標準協會總經理高毅民指出,如果一個品牌廠商揭露的環境資訊不夠全面,或是使用消費者不了解的專業語言進行溝通(像是宣傳產品符合歐盟RoHS環保指令,或是通過第三類產品環境宣告認證等專業術語),都會讓消費者難以理解。甚至有些品牌商為了搶攻深具潛力的綠色消費商機,僅僅透過綠色行銷與包裝,猛打對環境友善的口號,試圖將品牌「漂綠」。

知名作家《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他的最新著作《綠色EQ》中就指出,政府與廠商應提供消費者「徹底透明化資訊」,讓消費者在選購綠色產品時能夠有所依據,漂綠品牌也可在政府監督下無所遁形。你的產品及品牌已站上這波新浪潮的浪頭了嗎?

來源:2010年4月號 《數位時代》

廣告誤導 沒有環保包裝水這回事

泰山企業請藝人盧廣仲代言新瓶裝水,強調瓶身使用的塑料減量,並在電視廣告中強打「台灣第一支環保包裝水」。但是環保署認為瓶身減量並不就絕對環保,和國際不喝瓶裝水潮流背道而馳;廣告可能誤導消費者、進而鼓勵喝瓶裝水,將行文業者「建議」修改廣告用詞,並呼籲民眾:喝白開水最環保。

深受年輕人歡迎的金曲獎得主盧廣仲,最近代言新的瓶裝水,身體扭個不停,為的是宣傳喝水也要環保。廣告訴求新瓶大瘦身,塑膠用量減少百分之四十三,水波紋的專利瓶身扭轉小於原狀的百分之七十,可被輕鬆壓扁,讓回收更容易,每支空瓶也因此減排五十克二氧化碳。

不過,產品廣告中強調它是「環保包裝水」,讓環保署和環保團體聽了都很不是滋味;另外,業者表示,每賣一瓶水就捐一元,目標要成立一千萬基金,參與各界響應的「綠色環保愛地球」行動,也讓環保團體認為是「藉環保之名鼓勵民眾多喝瓶裝水」。

「沒有環保包裝水這回事。」綠黨秘書長張宏林說,喝瓶裝水就是一件不環保的事,從瓶身製造、瓶裝水運輸、上架銷售,一路都在排碳,但業者聲稱「環保包裝水」,違反國際推動不喝瓶裝水的原意,也混淆消費者印象,誤以為喝瘦身的瓶裝水就算環保。

張宏林表示,業者減少瓶身塑料用量的作法值得肯定,但不代表瓶裝水是環保產品;環保署有責任出面釐清。但是在業者的產品記者會上,卻看到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公開為產品站台,張宏林質疑,難道環保署是為業者所說的「環保瓶裝水」背書?

據了解,知名可樂大廠和國內包裝水業者近期將相繼推出「輕量」瓶裝飲料,都會以環保為名,爭取消費者的認同,因此引起環保署重視。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副執行秘書沈志修表示,「環保包裝水」的名稱確有不妥,廣告有變相鼓勵民眾放心喝瓶裝水之嫌。他說,環保署鼓勵民眾喝煮沸的白開水,最好自備水杯、水壺。

環保署長沈世宏肯定業者改採薄壁、輕量瓶身的用心,符合源頭減量的精神,但也不認同業者用「環保包裝水」的名稱,他已指示所屬發文業者「建議」更改廣告和產品包裝的用語。

來源:2010年04月06日 台灣《聯合報》

泰山企業:廣告內容會調整

標榜「環保」的輕形瓶裝水引關注,泰山企業總經理鄒信南表示,感謝環保署的建議,表示「會設法調整廣告內容」。他說,瓶裝水改採輕量化瓶身,和傳統寶特瓶比起來「的確比較環保」,這是企業主動做「源頭減量」,可減少廢棄物和排碳。

他也解釋,光靠環保瓶身,不見得能賣更多瓶裝水,並不會增加環境負擔,外界可能多慮了。根據業者估算,瓶身減量之後,每支寶特瓶減排五十克二氧化碳,此外減重後在運送的排碳及使用塑料、堆放空間等,都發揮減量效益。

環保署官員說,其實業者做源頭減量有實質獲利,目前業者依法要依銷售瓶裝飲料的空瓶重量,繳交廢棄空瓶的代清除處理費,所以當業者把瓶身減重百分之四十三,也就會省下支出,就業者來說,是划算的經營策略,但行銷手法要消除「讓人誤以為這樣就是環保」的疑慮

來源:2010年04月06日 台灣《聯合報》

外帶杯年耗15億個 自備杯最好

環保署長沈世宏說,台灣外帶咖啡、泡沫紅茶等飲料量相當大,初估一年至少用掉十五億個紙杯、塑膠杯或保麗龍杯等用過即丟的免洗杯,對環境是一大負擔。環保署正和速食業、便利商店和連鎖餐飲業者洽談獎勵機制,希望業者提供現金折扣,讓自帶杯子的消費者享有優惠,養成自備杯、壺的習慣。

環保署科長許智倫指出,目前已和加盟連鎖業者協會溝通多次,希望業者誘之以利,讓消費者自備杯、壺。他以統一超商為例,自備咖啡杯者可享每杯三元折扣,幾家速食、便利商店也推出類似作法,但實施的層面還不夠廣。加盟連鎖業者協會還在整合業界意見,尚未回應。

許智倫說,除了給折扣優惠,環保署也和業者討論消費者回收外帶空杯、可給予退費的作法,但業者認為將增加人力成本、影響現場顧客服務流程,傾向拒絕。

至於南韓實施外帶杯飲料由消費者額外支付回收費(類似台灣早年公賣局押瓶費作法),由於「廢棄物清理法」未授權,環保署現階段並不考慮。

許智倫表示,如果業者願意提供實質折扣誘因,促成外帶杯源頭減量,將創造業者、消費者和環境三贏的局面。他說,環保署不會無限期等下去,如果業者對外帶杯源頭減量或資源回收都沒有配合意願,環保署將對餐飲業者課徵「回收獎勵金」,訂出每個外帶杯的回收費用,由業者支付。

來源:2010年04月06日 台灣《聯合報》

沒有留言:

What is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

蒐集台灣暨中國NPO與CSR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