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台積電邀大陸媒體訪台

台積電邀大陸媒體訪台

2008年10月30日

台積電本週將舉行法說會及運動會,所以本週也邀請數家大陸知名平面及網路媒體來台,希望藉此讓對岸媒體對台積電有更多元的認識,順便爭取台積電在中國市場的曝光度。

台積電表示,公司每年都不定期邀請日本、歐美等國媒體來台參訪,也邀請過台灣媒體去美國晶圓廠參訪過,因台積電在上海松江已有設廠,這次邀請大陸媒體來訪,將可讓大陸媒體對台積電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台積電年營收已超過100億美元,又是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在現在不景氣時期,全球半導體業都在進行整併,台積電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廠,並擁有參與制定產業標準的能力,如台積電日前就與三星、英特爾等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合作推進18吋晶圓製造。

正因為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市場關鍵角色,台積電在印度、日本、美國、荷蘭、大陸均設有辦公室,在台灣、新加坡、美國、上海等地也設有晶圓廠。所以,台積電過去幾年均不定時邀請國外媒體來台參訪,增加各國媒體對台積電的了解,這次則邀請大陸多家知名媒體來台參訪,除了帶著大陸媒體參觀阿里山、日月潭等台灣名勝,也將參加台積電今日法說會。

半導體廠邀請媒體參訪已是各大廠年度慣例,如英特爾每年在大陸及美國舉辦的開發者論壇,邀請媒體家數高達600家,而超微、意法、艾司摩爾(ASML)、英飛凌、德儀、飛思卡爾等大廠,每年也會舉辦1至2次的媒體參訪團。至於大陸晶圓代工廠中芯,也邀請過台灣媒體赴上海參訪。

來源:工商時報

中國移動集團等三家公司加入氣候組織

中國移動集團等三家公司加入氣候組織

2008年10月24日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遠大空調有限公司和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今天正式成為國際非盈利機構——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 全球會員,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加入氣候組織。該組織創始人、英國前首相布雷爾先生特地為此發來賀信。

“這是中國企業在面臨低碳經濟的機遇和挑戰的時候邁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我由衷地欽佩三位企業領導者的遠見卓識,”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女士表示。

氣候組織的會員囊括了全球各行業的領頭羊企業,如滙豐銀行,太古集團,BP石油,耐克,新聞集團,維珍航空,Google等四十多家企業。

搜狐綠色頻道為此次發佈會提供了獨家網路支援。

“我們的戰略就是通過和這些企業合作,發揮他們在該行業的領導力來影響其他企業,推動最佳低碳實踐,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低碳經濟發展。” 吳昌華介紹。

中國移動在減少企業自身的碳排放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如在機站採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發電;積極發展綠色產業鏈;推出“綠色包裝”。綠色包裝通過減少傳統設備運輸方式對木箱的大量使用,建立通用的包裝運輸標準,保證包裝可以重複使用。採用“綠色包裝”後,中國移動每年將節約電能393萬度,折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萬噸。

而中國移動在幫助其他行業減排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力。氣候組織前不久發佈的《Smart 2020:實現資訊時代的低碳經濟》的報告指出,到2020年,通過將ICT (資訊與通訊技術) 運用於工業電機,可以幫助中國減少排放2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荷蘭整個國家一年的排放量。

“與氣候組織和其他機構的合作將幫助中國移動將進一步發揮它的國際影響力,在推動世界低碳經濟方面有所作為,和更多企業共同創造一個低碳的未來。”中國移動主席兼董事長王建宙先生表示。

與中國移動同時加入氣候組織的還有遠大空調和尚德電力。

作為全球市場佔有第一的非電空調生產企業,遠大空調有限公司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遠大公司生產的空調系統採用燃氣和廢熱為建築提供空調, 比傳統電空調技術減少碳排量75%以上,2007年完成銷售超過1.7GW冷量, 足以為5,600萬平方米的節能建築提供製冷,減排了300多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種了1.6億棵樹。由英國前首相布雷爾先生與氣候組織共同編制的“打破氣候變化僵局——低碳未來的全球協議”報告中,遠大空調作為唯一一家企業案例被引用,該報告於今年七月由布雷爾先生親自遞交給在日本北海道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討論。

遠大創始人及總裁張躍先生,是公司綠色戰略的發起人,他的事業理念就是要把遠大辦成一個全過程貢獻社會的“社會企業”,只做社會最需要的、又是別人做不好的產品;不做污染環境和浪費資源以及任何違背道德的事。1997年因成為中國擁有私人飛機第一人時,張躍先生就聲名遠揚了,但當他意識到金錢和權勢不再是一種獎賞而是一種責任時,一切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幾年前,當他發現乘坐他的私人飛機從長沙到北京往返一趟排放的二氧化碳,相當於8棵大樹60年的吸收量的時候,他就不再個人使用,限制只有滿載乘客才可使用。遠大每年賣出的非電空調可以減排1.6億萬棵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說每人每年種8萬棵樹。

根據氣候組織8月份發佈的題為《中國的清潔革命》報告發現,中國已經確立了在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領先地位--六家中國太陽能公司的市值已達到150億美元,而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以50億美元的市值當之無愧地成為了該行業的老大。

尚德是國內首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民營高科技企業,專業從事晶體矽太陽電池、元件,矽薄膜太陽電池、光伏發電系統和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產品的研發、製造與銷售。2001年,施正榮博士帶著他在澳大利亞積累了14年的光伏專利技術和產業經驗回到中國,以世界一流的速度和水準創建了尚德公司。2008年,尚德電力將形成1200MW的生產能力,成為世界光伏行業領袖企業。

世界各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激勵政策,促進了產業技術進步,催生全球光伏產業裂變式發展。“尚仁厚德,力求至善”的尚德電力,正抓住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所未有的時代機遇,以超越商業的勇氣,為尋求“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而傾注全部智慧和努力。若以公司2008年的產量540兆瓦,穩定運行25年計算,可產生150億度綠色電力,相當於減少燃燒750萬噸標準煤,減排1100萬噸二氧化碳。

“為地球、為未來充電,讓綠色永繞人間”——尚德電力,永遠站在時代的前沿,致力技術創新,降低製造成本,讓太陽能這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能源走進千家萬戶,為人類創造真正美好的綠色未來。

來源:築能網

山西通報「礦難封口費」事件,共涉及23家「媒體」28人

山西通報“礦難封口費”事件,共涉及23家“媒體”28人

2008年10月29日

昨日下午,山西省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了真假記者在霍寶幹河煤礦有限公司領取“封口費”事件的初步調查結果。通報稱,僅9月24日、25日兩天,就有23家“媒體”的28人登記領取“封口費”,其中兩人持有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記者證”。發佈會未通報具體封口費金額和全部涉及媒體名單。

2008年9月20日,位於山西洪洞縣堤村鄉幹河村的霍寶幹河煤礦發生一起責任事故,死亡礦工一人。死者名叫吉新紅,41歲,洪洞縣曲亭鎮北柏村人。事發後,霍寶幹河煤礦公司沒有上報事故,但對死亡礦工作出賠付並於9月22日安葬。

事後不斷有記者前往採訪,領取“封口費”。山西省新聞出版局局長李銳鋒介紹,經查,以採訪名義登記的人員中,只有少數是記者或新聞單位工作人員,多數是假冒新聞單位的人員。

據官方通報,煤礦提供給調查組的情況稱,事故發生後一個月內,共有六家媒體或與媒體有關的單位、個人與該礦發生財務往來,該礦共支付12.57萬元。調查組確認其中一筆系一人假借媒體之名涉嫌詐騙,現已移交司法機關立案偵查,另五筆財務往來款項是否合法合規,正在加緊調查。
另外,礦方人員反映,個別來礦採訪人員由於車內汽油不夠,要求幫助解決加油問題。該礦工作人員就向他們每人支付了300至500元不等的加油費,共計1900元。此事正由有關部門繼續深入調查。

據瞭解,事故發生後一個月內,大約共有四五十人領取了封口費。

山西「封口費」事件 官方重視將查處

今年,引起外界關注的山西「大事」不斷「封口費」事件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官方有關部門指出,將密切關注山西「封口費」事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懲不貸」。

十月二十五日,山西省新聞出版局已著手調查「封口費」事件,「網上的基本情況還在核實過程中。假記者比例很高,我們要一個一個地核實。」一位副局長告訴媒體。

山西省委宣傳部有關人士表示,要及時發出通報,向媒體和公眾作出說明。

此前披露山西霍寶乾河煤礦發生礦難真假記者排隊領「封口費」的媒體人員戴驍軍告訴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已派出報刊司一位副司長到達山西進行調查,就「封口費」事件展開調查。調查組曾表示,要嚴查到底,凈化新聞行業。

前些年曾在大連某空軍部隊服役的戴驍軍告訴記者,拍攝時還是感到緊張,尤其山西發生過的「蘭成長」事件給他很大壓力,最后是「硬著頭皮沖進去的」拍照的。

有媒體披露,在山西礦區有長期活動專吃「礦難飯」的記者「游擊隊」,在煤礦集中的地區布有「眼線」,一旦發現「目標」,即奔向出事煤礦。礦主往往是發放「封口費」息事寧人。

業內人士分析,此間相關部門對「封口案」若深追細究,不排除牽扯出更多未被曝光的「封口案」,又有一批參與瞞報事故的官員落馬。

京城媒體《真假記者排隊領「封口費」》一文發表,迅速引發多家電臺、電視臺、報紙、網絡媒體轉載,并發表評論。

來源::中新社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台灣經濟日報專訪頂新控股董事長魏應州

一年100億包 康師傅麵王傳奇

自稱做的是「乞丐生意」,靠賣方便麵「一塊錢、一塊錢賺」的康師傅控股公司(簡稱康控),不只締造台商在大陸的驚人成就,他的主力產品康師傅方便麵,今年還將創造銷售突破百億包的銷售數字,寫下大陸新一代麵王的方便麵傳奇。

以一包方便麵長度至少10公分,100億包等於從中國大陸最南的曾母暗沙排到漠河拉爾,來回可排超過900趟;若繞台灣的海岸線可繞138圈。康控方便麵驚人的銷售量,使它成為中國大陸新一代方便麵霸主,前八月市占率高達49.3%,離50%的過半僅一步之遙。

從零開始看準時機、做足功課;門外漢變身龍頭…

康控董事長魏應州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說,100億包在台灣是個天文數字,但在大陸卻是必然趨勢,因為大陸是一個成長市場。魏應州也強調,康控與其捨近求遠、分散資源搞國際化,不如集中心力,好好經營大陸這個「Home Market」,蓄積實力,為長期併購預作準備,並透過優秀的人才、技術、系統、團隊,建立完善平台,讓康控成為能與可口可樂、雀巢等國際大廠平起平坐的食品集團。

魏應州同時暢談對景氣、市場、企業與策略聯盟獨到見解,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康控從方便麵的門外漢,到成為大陸麵王,成功關鍵是什麼?
答:我想除了抓住機會,應該也是抓對口味,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康控進入方便麵市場之際,當時大陸的方便麵有兩個極端:一泡就糊,又沒有料包的本土品牌,一包不到人民幣1元,便宜但不好吃;另一種是透過特殊管道進來的日、韓泡麵,好吃但平均一包至少人民幣4、5元,價格太高。
康控看準消費者想要好吃、價格又公道的方便麵,從此切入,也奠定今日的成就。以第一支品項紅燒牛肉麵為例,推出前的口味調查,就找了1萬多個消費者試吃,最後才確定口味,且定價不到人民幣2元。即使到現在,紅燒牛肉麵還是最暢銷的方便麵品項。
過去康控是方便麵的門外漢,一切從頭來,雖然沒有台灣成功的經驗,卻也不會陷入台灣經驗的迷思,畢竟兩岸口味不同,把台灣口味引進到大陸,消費者未必會接受。還有一個因素是決策迅速。大陸是個多變的市場,當時康控規模小,我們四兄弟是第一代創業者,都親自在前線督軍,遇到情況可立刻反應、下決策。
面面俱到設備升級、力行「減克重」;消費者、成本都顧到了…


問:全球景氣充滿衰退的風險,康控如何因應?
答:像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比率,同時從品質、成本各方面提升,讓消費者感覺物超所值。
以方便麵來說,一般機器只能做到自動在碗麵裡放料包,叉子需要人力放;我們已可做到叉子都利用機器自動感應放置。飲料也一樣,近年執行「減克重」計畫,包裝水的瓶子已降到15公克,今年還要再降1公克。由於我們的規模很大,使用瓶子數量龐大,瓶子每減少1公克,就可節省可觀的成本。

問:你曾對未來景氣提出「現金為王(Cash On Hand)」的觀點,似乎預期未來景氣會動盪,因而保守應對,現在對景氣的看法有改變嗎?
答:既然是金融風暴,就需要時間走過去,景氣落底最起碼還要一、二年。現在是通膨,接下來恐怕就會變成通縮,消費市場會變得不熱絡,但原物料價格下跌,企業的利潤率應會好些。大陸過去十年的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達10%,這是從沒見過的,但還是比較缺乏經驗,例如實施勞動合同法、取消出口退稅。為優化產業使產業升級,這樣做是對的,但是太快就會造成軟著陸。

策略正確結盟,只找指標廠;併購,設下「三不」安全閥…

過去幾年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大家就拚命擴充;現在金融風暴來了,大家為拚訂單殺價競爭,過去可能賺5%,現在可能變成虧3%。
大陸想透過提振內需,保住經濟維持一定的成長,但這要考慮到民族性。大陸的民族性較保守,景氣不好,消費行為就會慢慢改變,內需市場短期會有衝擊,要透過提振內需救經濟,效果恐怕有限。

問:康控與伊藤忠等日系集團的投資幾乎綁在一起,康控最賺錢的飲品事業也讓日方入股50%。為何選擇日資合作,有何成效?
答:方便麵的市場集中在亞洲,其中以日本為領頭羊,合作當然要找日本集團。若只看康控財報,合資的日商每年從康控賺走幾千萬美元,感覺是康控吃虧,但我認為雙方合作是看最後的總分,不能憑單一項目論成敗。
與伊藤忠、朝日等日商合作,他們除了掏錢,也提供資源與技術。這幾年康控獲利每年都以20%、30%速度成長,主要是積極擴充產能,有了日商合作,康控更敢邁開腳步。最近全球股市大跌,康控的股價跌幅相對輕微,這與財務透明、獲利穩健,加上積極與投資人溝通有關,但有了這些國際大廠支持,會讓投資人更有信心。

問:如何看可口可樂買匯源一事,康控會想讓外資併購嗎?
答:可口可樂買匯源,從品牌、通路或是事業規模看,都是正確的策略。碳酸、果汁、茶、水堪稱大陸飲料市場的四大金剛,四項產品就占飲料市場的90%。可口可樂已拿下碳酸這根大樑,日前在果汁市場打敗統一成為第一品牌後,透過吃下匯源,立刻就把統一、康控第二、第三品牌的距離(指市占率)拉大到10%以上。
很多外資對康控有興趣,但我身為執行長(CEO),最重要是幫股東謀取最大福利,現在賣給外資,股東會同意嗎?企業要看未來的發展潛力,若是現在賣,要怎麼訂價才合理,會不會賣太便宜?

問:會考慮併購其他企業嗎?
答:我說過併購有三不買——「沒有100%持股不買」、「沒有經營管理能力不買」、「產業走下坡的不買」。最近我再加一個條件,就是最多只能買到市值的10%。康控總市值約60億美元,最多只能花6億美元做併購,不然就是蛇吞象。因為全球的併購只有30%成功,有一定的風險,因此態度要更穩健。
可口可樂總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花22億美元併購匯源,對他們是件輕鬆的事。我常常告訴幹部,要以大陸作為「Home Market」,好好經營。我們要把自己的Base(基礎)做大、實力變強,日後才有實力對外併購。如果康控的飲料、方便麵每年可各賺10億美元,以P/E(本益比)25倍計算,總市值就有500億美元,此時再談併購還差不多。

問:對集團未來有何期許跟展望?
答:我把康控在大陸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創業時的軍政時期,那時候是拚效率,我一人決策、一人獨裁;現在是訓政,要導入好的機制,這時要建立好的組織架構跟平台,讓接班團隊有好的發展舞台;我交棒後,康控將進入第三階段的憲政,併購、國際化布局就會陸續展開。
20年前大陸的重量級品牌,現在很多都看不到,這是很大警惕,企業經營不是CEO一個人的事,是團隊的事,隨國際化腳步加快,未來面對全球競爭,決勝關鍵是打系統戰、組織戰。
可口可樂、雀巢的系統100年前就已架好,並與時俱進。有好的系統平台,讓他們每到新市場,都可快速複製經驗、迅速擴充,一般企業很難競爭。康控要和國際集團看齊。現在的組織、系統架構只有30分,我現在的重心是組織改造、建立完善系統平台,要用最短時間搭起這個舞台,企業經營才能長久。

魏應州:霸氣?我是霸道!

「我只是一個鄉下小孩、無讀過蝦米冊(沒讀過什麼書的意思)」。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學歷來開玩笑,還說自己是「企業界田橋仔」的魏應州,私底下是一個很敏銳、自省能力很強的企業主,而除了敏銳,能隨時跳脫自我角色侷限,從制高點看事物,更是魏應州的一項人格特色。

魏應州說,日前有媒體說他是一個很霸氣的老闆,這點不對,「不是霸氣、是霸道」。大陸的市場很競爭,他自己又是創業的第一代,康控創業到現在的16年來,決策幾乎都是他自己下。魏應州認為,這段時間,「很像軍政時期、比較獨裁」,但為了營運更有效益,有其必要性。

康控後來由方便麵切入飲料市場,也歸諸於魏應州的「霸道」。1996年,康控以「紅燒
牛肉麵」坐穩方便麵龍頭後,魏應州決定切入飲料市場,要比方便麵更大手筆,為康控締造第二條成長曲線。不過投入飲料市場初期,年年虧錢,員工、股東不禁質疑,幹嘛去搞一個虧錢的飲料事業?但這些雜音都被魏應州壓了下來。

1998年頂新集團回台併購味全失利,從康控到頂新集團因此大跌一跤,飲品事業立刻成為箭靶,但不論反對的聲浪有多大,魏應州不改他「一人決策」的強勢作風,「我是老闆、我說了算」,硬逼著康控繼續發展飲料事業,直到2000年推出的綠茶大賣,才轉虧為盈。

如今康控的飲品事業,已超越方便麵成為最賺錢的事業部。康控財務長林清棠說,現在他出席法說會,經常有法人問他:「為什麼你老闆眼光那麼遠大,知道要早一步布建飲料市場?」

不過,魏應州自我分析說,過去的康控規模小、又是草創初期,可以靠一個人的決策或行事風格來帶領,但未來競爭打的是組織戰、系統戰,「我自己可能就是決策的阻礙」。

為了企業永續發展,他現在要趕緊推動相關架構、系統的建立,若可口可樂、雀巢等國際集團是100分,他退休前至少要讓康控達到60分,然後他退休,不要成為新階段影響企業發展的絆腳石,也讓新團隊有舞台可以全心揮灑。

來源: 台灣《經濟日報》

中國華碩電腦「工程樣品晶片」陷害門事件

華碩筆記本天價索賠案再起波折

2008年11月3日

無論事件如何演進,這注定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時間回退到兩年前。2006年的中國IT界除卻郭台銘旗下富士康公司與上海文廣集團旗下《第一財經日報》的訴訟爭端外,另一樁由中國大陸普通消費者與台灣知名筆記本電腦生產企業華碩公司的產品質量之爭,亦攪得舉國上下噓聲一片。在上述兩宗細節不盡相同而性質卻極其相近的案件里,作為以雄厚資本為依托的一線台商富士康與華碩,其剛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公關政策,其高傲、霸道以及不容質疑的企業文化著實令人心寒,而作為弱勢群體的媒體記者以及消費者,在切身利益受到傷害後,如何擺正自我心態,如何理性維權,確是值得商榷。

本刊記者獲悉,在與華碩相關的消費者維權事件中,以500萬美金“天價索賠”而震驚公眾的兩位當事人在經歷兩年余的司法程序後,先後被所在看守所釋放並已委托多位代理律師積極奔走,尤其就當初“敲詐勒索罪”的定性以及華碩相關賠付問題展開多方交涉,矛頭直指華碩董事長施崇棠。

近日,本刊記者通過可靠知情人,准確且獨家獲知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2006年2月9日,當時尚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專業就讀的大學生黃靜(龍思思),在北京新人偉業科技有限公司(華碩電腦代理商)以20900元價格購買了一台華碩V6800V型筆記本電腦一台,配置是:P-M 760 2.0G CPU1G內存80G硬盤15.1顯示器。黃靜回家之後即發現電腦出現使用異常,與新人公司聯系,然後將電腦送到新人公司由新人公司陪同前往華碩電腦北京分公司(太平洋大廈11層)進行檢測,華碩公司工程師進行檢測後告訴黃靜,電腦無任何硬件故障,重新安裝系統軟件之後工作正常了。次日上午華碩公司通知黃靜將電腦取回。

黃靜將電腦取回之後,發現電腦使用仍然不正常。2006年2月10日下午黃靜再次將該電腦送到華碩北京分公司檢測,並要求新人公司退貨,新人公司承諾,如果有硬件故障可以退貨,而如果沒有硬件故障的話,不能退貨。華碩公司對該機進行了檢測之後,開具《華碩皇家俱樂部服務行為報告》,華碩工程師告訴黃靜,機器沒有硬件故障。重新安裝軟件之後,問題解決了。黃靜在華碩工程師的勸說下,將電腦取回。

2006年2月10日晚上,黃靜發現電腦又出現運行不穩定的情況而且死機頻繁時,向朋友周成宇求助。周成宇使用軟件檢查之後發現該電腦內部原配的P-M 760 2.0 CPU被更換成了工程樣品處理器2.13G CPU,而按照英特爾公司相關規定工程樣品處理器CPU是不允許使用到最終產品上的。周成宇還發現,《華碩皇家俱樂部服務行為報告》上明確注明:升級原2.0G CPU為2.13G CPU。
2006年2月14日-2006年3月7日,黃靜、周成宇、舒梅先後多次與華碩協商談判,並提出索賠500萬美 元的要求,並以此作為平息事端、進入和解程序的交換條件,而如果和解不成,前者將會向海澱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並將公告于全國媒體。

本刊記者就此向當事人求証,前者卻認為,他們並非出于索賠,而是計劃拿這些錢用于成立“中國反消費欺詐基金會”。不論黃靜與周成宇做何表述,這筆500萬美金的巨款確是雙方深入交涉過的。

據本刊記者了解,和解談判過程中,華碩公司包括中國業務群總經理許佑嘉在內多位高層均承認更換工程樣品CPU一事,並詳細說明了更換過程;2006年2月17日應華碩公司要求,在北京市公証處由華碩工程師對該機進行檢測,結果確認該機內被換裝的是工程樣品處理器CPU無誤。

2006年3月5日,在多次談判未果的情況下,黃靜決定向法院起訴,並正式告知華碩公司准備啟動相應法律程序。

2006年3月7日,華碩公司以進行談判為由,將黃靜和周成宇帶至華碩公司北京分公司,然後報警對其進行抓捕。

2006年3月8日,黃靜及周成宇,被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以涉嫌敲詐勒索罪刑事拘留。

2006年4月14日,黃靜、周成宇被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敲詐勒索罪批准逮捕。

2006年6月13日,黃靜及周成宇接到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下發的關于受理二人涉嫌敲詐勒索的《犯罪嫌疑人權利義務告知書》。

2006年7月26日-11月10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以証據不足為由兩次退回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補充偵查。

2006年12月26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以証據不足為由,批准黃靜取保候審。

2007年11月7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以証據不足為由,對黃靜做出不起訴決定。

2008年6月16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對黃靜發出《審查刑事賠償申請通知書》。

事已至此,雙方均已付出慘痛代價。當事一方的黃靜及周成宇因“維權過當”而鋃鐺入獄,飽受身心創傷,而當事另一方的華碩公司雖強勢公關並通過各種途徑對記者的跟蹤調查予以壓制,但媒體的密集報道依舊滾滾而來。毋庸諱言的是,借由此次爭端,華碩的品牌形象大受影響,眾多的負面評說亦令公司上下壓力重重

不難看出,在此事件中,全國輿論風向可謂一邊倒,對弱者的同情以及對強者的憤慨,迅速形成鮮明對比,而華碩公司刻意避開產品質量問題不談,只就黃靜本人及朋友周成宇的“天價索賠”大做文章,並重金約請中國消費者維權領域頗具影響力的知名律師邱寶昌全權代理此案,此一系列重磅組合拳卻只針對一個嬌小的女大學生及其稍懂技術的朋友,其動作不可謂不誇張。

本刊記者獲知,已經出獄多日的黃靜及周成宇已委托北京市義方律師事務所和大成律師事務所的執業律師張平、付占平、張斕等人代理此案,希望與華碩再次溝通,尤其就當初事實性質及當下賠付問題進行交涉。

本刊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盡管前者多方聯絡,依舊未能得到後者積極回應,前者在長時間交流未能奏效的前提下,一封措辭嚴厲、篇幅長達10頁的長文信函──《致華碩計算機總公司董事長的一封信》寄往華碩公司台灣總部,並在文中特別注明“敬請華碩公司董事長施崇棠先生親自閱讀、批複”。頗具看點的是,前者再度使出撒手閒,“若此信件未傳遞至施崇棠先生本人,我們將會在中國大陸及台灣省主要媒體進行公開發表。”

本刊記者通過獨特路徑取得了該信函的完整文本。

2008年10月16日,本刊記者就此致電華碩公司公關負責人姜麟,特就事實細節及黃靜等人的最新動作,與姜麟進行了溝通。

姜麟表示,這個事情已經過去太長時間,華碩本不想再繼續關注下去,而且公安機關對此事已定性,即“敲詐勒索”。姜麟對本刊記者解釋說,上述兩人在此之前不單敲詐過華碩,還有其他企業,“我只是聽說這倆人出來了,但具體的事情不想再多說。”

姜麟認為,是黃靜等人把華碩機器買回去進行了重新加工,而不是華碩CPU本身存在問題,但在這個事情上,因已被判刑的緣故,“他們內心的不平衡我可以理解,但我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至于說他們要採取怎樣的行動,我們不去管,也不關心。”

本刊記者再度致電華碩筆記本品牌總監賴裕文,賴裕文表示,此事細節他並非全部掌握,並將華碩品牌中心另一相關負責人楊豐澤的聯絡告知,但記者多次撥打該號碼,均無人接聽。

自2006年迄今一直跟蹤此案的代理律師張平,在接受本刊記者電話採訪時一度充滿警惕,懷疑記者來自華碩。他表示,此事的解決並非寄希望于媒體,“我們更希望華碩方面採取主動”,但當下的情況顯然不是這樣。

張平表示,他受黃靜、周成宇委托,如對方拒絕此要求,他會擇日將本案付諸司法程序,以“公正合理地解決”。

本刊將繼續對此案表示關注。

來源:北京新浪網

英特爾回應CEO演講遭抗議:尊重言論自由

2008年10月29日

針對英特爾CEO歐德寧29日上午北大演講遭華碩天價索賠案維權人抗議一事,英特爾中國公司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尊重每一個人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

29日上午8點50分許,歐德寧北京大學演講時遭遇了一名男子的現場抗議。這名男子高舉用中英文寫著“英特爾包庇華碩女學生維權入獄”的牌子,衝上演講台表示抗議。最終,這名男子被現場保衛人員“請”出會場。

針對這一抗議事件,英特爾中國公司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尊重每一個人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

據這位發言人介紹,歐德寧在北大的演講“受到熱烈歡迎”,“北大學生提了許多非常好的問題,歐德寧先生對現場互動非常滿意,演講取得了圓滿成功。”

從目前各種管道公開資料來看,華碩天價索賠事件與英特爾的測試版處理器有關,這種CPU性能穩定性差,是英特爾公司明令禁止在市場銷售的。

據維權人對外披露的資料,一名為黃靜的大學生在維修華碩筆記本的過程中發現對方使用了英特爾測試版處理器,黃靜及其代理人要求對華碩進行懲罰式的索賠,金額達到500萬美元,後來華碩報警,黃靜被刑事拘留,被關押10個月後,檢察院做出了不予起訴的決定,並將對黃靜進行國家賠償。

來源: 新浪科技

英代爾或遭起訴 華碩“陷害門”升級

2008年10月28日

“除了將對華碩公司提起訴訟之外,我們也在考慮對相關公司提起訴訟。”昨日,華碩維權聯合律師團成員,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張斕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稱:“在華碩公司以涉嫌敲詐勒索罪陷害黃靜入獄案件中,英代爾作為‘工程樣品晶片’的生產商,對此事態度不明確,允許‘工程樣品晶片’流入市場,給消費者造成了危害。”

對此,英代爾公共關係及企業傳播部總監張怡璠向本報介紹,英代爾公司向華碩提供此款“工程樣品晶片”,但並沒有將產品直接提供給客戶。同時,英代爾向OEM(代加工)公司提供工程樣品晶片時有明確的要求,該晶片僅用於廠商進行測試和研發。獲悉將有可能被華碩維權聯合律師團提起訴訟一事後,張怡璠認為,“英代爾一直認為該事件是OEM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品質糾紛,希望在事實和法律的框架之內得到解決。” 採訪期間,英代爾方面並沒有透露其向OEM廠商提供“工程樣品晶片”的數量,但從權威管道獲悉,國內與英代爾存在合作關係的OEM廠商均擁有“工程樣品晶片”。

被稱為“陷害門”的官司始發於2006年初,消費者黃靜從華碩公司代理商北京新人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購買了一台華碩V6800V型筆記本電腦,之後被檢測到“該電腦內裝為英代爾公司明確規定不能用於最終用戶產品的工程樣品處理器”。但在維權過程中,黃靜卻被以涉嫌敲詐勒索刑事拘留。2006年12月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以證據不足為由,批准黃靜取保候審,一年後,對黃靜做出不起訴決定。

2008年6月,由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張斕律師、北京市義方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平、付占平律師組成的華碩維權聯合律師團接受黃靜的委託,處理其與華碩公司、英代爾公司之間的相關法律事宜。張斕透露,首先將要求華碩停止侵權並道歉,下一步則起訴華碩生產製造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最後是起訴華碩誣告陷害。

此外,華碩維權聯合律師團認為,此事件也暴露出IT行業內部的潛規則。實際上,早在2005年英代爾公司就暴露出其在工程樣品處理器方面的管理漏洞,一批筆記本中出現幾款“工程樣品晶片”,並且這種現象也存在於其低價機型中。而在3年之後,英代爾再被爆光“工程樣品晶片”隨華碩筆記本流入市場。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大陸「敲詐門」事件被纏訟 華碩:2年半舊案 暫不回應

華碩 (2357-TW) 3年前與大陸女大學生的因電腦故障送修索求「懲罰性賠償」引發的官司,因女大學生近期重新提告,再度登上大陸媒體,對此,華碩表示,整起事件已發生迄今已久,大陸方面的相關人事也歷經改朝換代,因此目前不做任何評論,若女大學生要提告,華碩只能被動因應。

2006年 2月,北京一名女大學生以 2萬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 8、9萬元),購買了一台華碩 V6800V型的NB,後來因為故障送修而與華碩進行多次交涉;在過程中,發現華碩NB使用的是 Intel測試版的 CPU,因此向大陸媒體爆料,以作為和華碩談判的籌碼,並提出高達 500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

由於雙方多次談判未果,華碩只好報警處理,而該名女大學生也因此涉嫌敲詐勒索罪,於2006年 4月被批准逮捕,在看守所度過了10個月。

不過整起事件在最近有了戲劇性轉折,該名女大學生因「冤獄」獲得了國家賠償認定書,而昨日更透過律師向媒體透露,因不滿被誣告而準備對華碩展開「反擊」,並提起訴訟。

雖然整起事件在大陸已鬧得沸沸揚揚,媒體甚至指出,華碩在大陸的信譽以及市佔率都將受到嚴重侵害;但台灣方面表示,這已經是 3年前的舊案,且當初的維修人員及相關人事都歷經改朝換代,目前還無法釐清當初雙方從維修到交涉談判的細節,因此暫時不做評論,若女大學生真要提告,華碩也只能被動接受

來源:鉅亨網

華碩公司陷害無辜女大學生蒙冤入獄全過程

華碩公司總經理提出的解決方案

艱難維權之路:華碩威脅要讓公安機關介入調查

黃靜代理人明確提出500萬美金成立反欺詐基金會

華碩的陷害:公關寫手污衊消費者及其代理人

英特爾公司在華碩事件的幕後

世界五百強的著名企業華碩電腦公司和英特爾公司為了掩蓋一個行業醜聞,聘請了中國最有名的消費維權大律師邱寶昌通過捏造證據報假案的手段將一名在校女大學生送進了監獄,最終這位女大學生被無罪釋放,並於近日剛剛獲得了檢察院的刑事案件國家賠償決定。

2006年3月華碩電腦公司向北京警方報案稱,受到涉及金額500萬美元的天價敲詐勒索,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卻是購買了華碩電腦的一位首都經貿大學三年級在校女大學生,因為這名女學生發現華碩電腦公司在售後服務過程中使用一種品質不合格的工程樣品處理器CPU,這種CPU是由英特爾公司製造的一種有缺陷的產品,英特爾公司曾經因此發生過很大的醜聞並作出一旦有電腦廠商違規使用這種CPU將會被處以重罰的規定。隨後這名女學生在律師和代理人的幫助下向華碩電腦公司合法維權,結果華碩公司害怕事情洩露,居然在第一次報案沒有被受理的情況下,連續兩次採用向警方報假案稱受到500萬美元天價敲詐勒索借此陷害消費者,並且在司法機關偵查階段故意隱瞞事實、虛構真相,導致這名女大學生在看守所被無辜關押十個月之久。2007年11月7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對本案做出了無罪不起訴決定,並於2008年9月22日做出了國家賠償決定,最終認定這名女大學生是合法維權行為。

關於媒體報導

這件事情在2006年4月份左右曾經在媒體上面有過少量報導,您可以在百度裏面搜索關鍵詞:“華碩索賠”便可以知道部分事件經過。這個案件曾經被稱為中國建國以來最大敲詐勒索案受到媒體關注,但是這兩家公司的公關力量非常強大,他們與國內很多媒體都有廣告合作,我們希望能通過你們獲得一些輿論的幫助。華碩公司作為一家世界五百強的著名企業,欺詐消費者本來已經是大錯了,但是欺詐當被發現之後為了滅口竟然採取極端手段陷害消費者坐牢更是全球消費維權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案例。

這樣的兩家跨國企業,正是利用了中國法制不夠完善的漏洞,憑藉自身的強大實力才敢在中國以如此卑鄙的方式對待消費者。受害人無辜坐牢十個月之後他們仍表現出蠻橫態度,我們不想去強調人權或者是公正方面的觀點。但是該事件隱藏的內幕真相甚至會動搖整個全球IT產業。

華碩公司誣告陷害消費全過程
1、2006年2月9日上午,黃靜在華碩公司代理商北京新人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購買了一台華碩V6800V型筆記本電腦,當天下午出現故障,黃靜由新人公司銷售代表高鴻燕將該電腦送到華碩北京服務中心檢測;

2、2006南2月10日上午,接到華碩公司電話後黃靜前往華碩北京產品服務中心取機,華碩工程師稱電腦無硬體故障只是重新安裝軟體就解決了問題;

3、2006年2月10日下午,因電腦故障重新發生,黃靜再次前往華碩北京產品服務中心,華碩工程師在對該機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檢測”後,再次告知黃靜該機無硬體故障重新安裝系統軟體就沒有問題了。華碩北京產品服務中心給黃靜開具的《華碩皇傢俱樂部服務記錄單》,故障現象描述:“不加電,只檢測出報告”,檢修說明:“Reset,重做系統,上午有升級2.0G CPU為2.13G CPU”,維修工程師:林迎釗。華碩公司工程師解釋更換CPU原因為,因客戶等待時間超過2小時,所以公司免費升級CPU作為補償;

4、2006年2月11日,黃靜發現該電腦故障現象仍然未能解決,因週六不確定華碩是否上班,所以找來朋友周成宇幫助解決電腦問題。周成宇用軟體檢測中發現該電腦內裝為英特爾公司明確規定不能用於最終用戶產品的工程樣品處理器。而英特爾公司剛在兩個月前平息一場因為合作夥伴違規使用這種工程樣品處理器引發的“英特爾CPU造假風波”;

5、2006年2月13日,黃靜正是委託北京市長濟律師事務所舒梅律師和周成宇作為代理人處理她因華碩公司在售後服務過程中違規使用不合格產品產生的糾紛事宜;

6、2006年2月14日,黃靜在律師舒梅和代理人周成宇的陪同下,攜帶攝像機前往華碩北京產品服務中心,記錄下詢問華碩工程師有關該電腦更換CPU一事,華碩工程師林迎釗承認該CPU由華碩公司更換,並且可以得到華碩公司保修;

7、2006年2月14下午,黃靜在代理人周成宇陪同下,前往華碩北京分公司,見到華碩中國業務群品牌總監鄭威,鄭威承認華碩違規使用工程樣品處理器更換黃靜電腦部件;

8、2006年2月15日上午,華碩公司中國業務群總經理許佑嘉、鄭威、以及其他華碩工作人員與黃靜及其代理人面談,許佑嘉承認違規使用工程樣品處理器更換黃靜電腦部件的事實,但是將責任推卸到工程師身上,並稱更換的工程樣品處理器是由代理商新人公司提供的。許佑嘉提出華碩對於此事的解決辦法是在查明真相後為黃靜換回原裝正式版CPU部件,別的要求華碩公司一概不承擔責任。對於許佑嘉不負責任的說法,黃靜代理人周成宇提出了要求華碩公司按照其年營業額0.05%進行懲罰性賠償,數額為500萬美金;許佑嘉要求對黃靜的電腦進行檢查,檢查之後24小時內作出答覆。雙方約定在北京市公證處進行檢查;

9、2006年2月16日上午,華碩公司兩名代表在北京市公證處對黃靜的電腦反復測試檢查之後確認該電腦被更換的確實是工程樣品處理器;

10、2006年2月17日下午,在許佑嘉承諾的24小時處理時間到期之後,黃靜及其代理人周成宇前往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該公司公關部經理汪洪華負責接待。在提供了全部證據資料後,英特爾公司要求不要將該消息外泄,並承諾促使華碩儘快解決;

11、2006年2月18日下午,華碩公司在接到英特爾通知後主動與黃靜聯繫,要求繼續和解談判,黃靜代理人周成宇任然提出了索賠500萬美金懲罰性罰款的和解方案,並聲明所涉及的賠償是由華碩公司出資,華碩公司管理成立中國反消費欺詐基金會的建議,並非為了任何人個人得利。華碩公司法律顧問邱寶昌則推翻了華碩公司更換CPU這一事實,稱哪怕華碩公司沒有任何問題也司願意高於法律範疇向消費者黃靜賠償。此次談判中鄭威、邱寶昌提出了需要十天的時間進行調查,調查清楚了之後才能處理;

12、2006年2月28日,當華碩提出的十天調查時間到期後,華碩公司並無任何答覆,而且鄭威電話處於無人接聽狀態。黃靜及其代理人再次前往英特爾公司,與公關部經理汪洪華面談,並告知英特爾公司準備一週以後在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向華碩公司和英特爾公司提起民事訴訟。在此之前黃靜代理人也曾多次將此事件情況反映到英特爾中國區高層以及法務負責人處,英特爾表示再給華碩時間,但是時間不能確定需要多久;

13、2006年3月1日,在英特爾公司促使下,受害人黃靜、代理律師舒梅代理人、代理人周成宇再次來到華碩公司,華碩公司鄭威、邱寶昌、公關部林佳佳參加談判。此次談判華碩邱寶昌完全推翻了之前華碩其他代表承認過的全部關鍵事實,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說該電腦權屬不應該歸黃靜,黃靜沒有資格向華碩主張權利。邱寶昌甚至說黃靜及其代理人受人指使,並威脅“要讓公安機關介入調查”。華碩最終也沒有具體明確說法將會如何解決這件事情,什麼時間可以解決,而前面兩次的時間約定事實證明也只是謊言。面對如此蠻橫的華碩公司代表,受害人黃靜被氣得流淚。黃靜代理律師舒梅、代理人周成宇正式向華碩公司宣佈終止和解談判,準備在2008年3月8日進行訴訟;

14、2006年3月,根據辦案民警介紹,華碩公司鄭威最初向警方報案稱:“因在維修過程中使用不合格產品被消費者發現,消費者索賠500萬美金,華碩公司認為這是工程師個人行為造成,華碩公司不應該承擔這麼大責任,消費者索賠數額太大”要求警方作為刑事案件立案,辦案民警認為:華碩欺詐消費者有過錯在先,國家法律並未規定消費糾紛索賠超過某個數額就能構成犯罪。因此不能作為刑事案件立案。

15、在第一次報案不成功之後,在某位專業消費維權大律師的幫助下華碩公司刪除了黃靜出問題那臺電腦的全部維修、更換記錄。鄭威在該律師陪同下再次前往警方報案稱:“受到周成宇、龍思思(黃靜)等人借華碩公司在維修過程中使用測試版CPU 為由,向華碩電腦敲詐勒索500 萬美元。我公司從未對該電腦進行過維修,從未更換過該電腦內任何部件”並且還向警方提供了所謂黃靜夥同周成宇自行更換CPU的證據,最終該案件被警方作為刑事案件立案偵查;

16、2006年3月5日,華碩鄭威打電話給黃靜,試探黃靜是否準備起訴。黃靜告訴鄭威肯定會起訴,而且配合訴訟將會向新聞媒體提供一些新聞線索,希望獲得社會輿論的關注,合法維權黃靜再次向鄭威說明,要求出資五百萬美金成立反欺詐基金會,只是希望華碩公司能善待消費者而絕不是為了貪圖個人利益;

17、2006年3月6日,鄭威在一天之內連續給黃靜打了14個電話,要求黃靜暫時不要對新聞媒體發佈消息。並提出3月7日上午將有華碩台灣總部負責人到北京專程解決此事。鄭威要求第二天黃靜獨自前往華碩公司,並且要帶上那臺出問題的電腦“一次性解決”;

18、2006年3月7日上午,黃靜在代理人周成宇陪同下來到華碩公司,鄭威直接向黃靜出示華碩公司董事會授權全權處理此事的授權書,稱不必再談什麼了,黃靜及其代理人周成宇準備離開時被警察趕到現場抓獲,以涉嫌敲詐勒索刑事拘留,隨後被送到北京市海澱區看守所關押;

19、2006年4月10日,當部分媒體報道此事,華碩公司發佈第一次聲明稱:“近日,周成宇、“龍思思”兩人借華碩公司在維修過程中使用測試版CPU 為由,向華碩電腦敲詐勒索500 萬美元。嚴重侵犯了我公司的合法權益,也對我公司的正常業務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第二天華碩公司再次發佈第二次聲明稱:“本公司被犯罪嫌疑人勒索500萬美金一事,鋻於此事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式,本公司所有工作人員未接受過任何媒體的採訪。對於任何媒體的不實報道本公司保留法律追索的權益。請各媒體不要引用不實報道。”署名皆為華碩中國業務群;

20、2006年4月14日,黃靜以涉嫌敲詐勒索罪被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

21、2006年12月26日,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以證據不足為由,批准黃靜取保候審;

22、2007年11月9日,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以證據不足為由,對黃靜做出不起訴決定;

23、2008年6月5日,北京市義方律師事務所張平律師代理黃靜向海澱區人民檢察院申請刑事案件錯案國家賠償;

24、2008年6月16日,北京市海淀檢察院發給黃靜《審查刑事賠償申請通知書》;

25、2008年6月18日,北京市義方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平律師、付佔平律師,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張斕律師組成華碩維權聯合律師團接受受害人黃靜的委託處理其與華碩公司、英特爾公司之間的相關法律事宜;

26、2008年7月8日,華碩維權聯合律師團向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發出律師函,英特爾公司無任何積極態度相應,英特爾公司法規部總監表示英特爾公司對此沒有任何法律義務;

27、2008年8月4日,華碩維權聯合律師團向華碩公司以及鄭威個人發出律師函,華碩公司無任何答覆,律師團主動聯繫鄭威,鄭威表示華碩公司處理這件事情沒有什麼地方有錯,不怕打官司,你們願意起訴就去告吧;

28、2008年9月19日,華碩維權聯合律師團向華碩公司董事長髮出《致華碩公司董事長施崇棠先生的信》,信中詳細介紹了消費者黃靜因為受到華碩公司欺詐合法維權反而遭到華碩誣告陷害的情況。但是至今華碩公司仍然沒有任何反應。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百度承諾加入加入全球契約

百度承諾加入加入全球契約

2008年10月29日

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正式宣佈,該公司已正式承諾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並將遵循這一契約來推進自身企業社會責任的日常管理工作。

聯合國全球契約辦公室中國區域主管劉萌介紹稱,百度是中國第一家加入全球契約的互聯網企業。全球契約目前在中國已有180多個成員,包括中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移動、海爾等國內大型企業。百度的加入,打破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將起到很好的榜樣示範作用,帶動更多互聯網企業將CSR體系建設納入企業戰略規劃,推動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以自願為基礎的全球企業公民集合體,號召各公司遵守人權、勞工標準、環境及反貪污等方面的十項基本原則,推進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後,百度將遵守該組織在人權、勞工標準、環境及反貪污等方面的十項基本原則。在此之前,穀歌和百度這樣的搜索引擎經常因為在中國市場搜索結果的模糊化而受到來自國際各方的壓力,有人將此看作是缺乏職業道德的表現。在過去的18個月中,百度因為不合法的免費音樂下載而受到了各方譴責。

儘管全球契約並沒有直接強調知識產權和資訊自由,百度CEO李彥宏在申請加入全球契約的承諾書中表示:“我們承諾將全球契約及其十項基本原則作為發展戰略、企業文化和公司日常管理的一部分,並將積極參加聯合國尤其是千禧年發展目標的各項活動。百度將對此承諾向我們的利益相關方及大眾做出明確聲明。”

加入全球契約並不意味著百度將永遠是其中一員。事實上,百度有可能隨時被全球契約組織除名,自2008年7月,就有包括22家中國公司在內的630家企業由於未及時發佈進展報告而被除名。

被除名的22家中國公司包括:安徽省畜產進出口公司、北京先導投資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總公司、中國一拖集團、中國統一集團、美中商務中心、中國一拖工程機械公司、E&C Solutions (Shanghai), Inc、福建省電子資訊集團、H. Cheong-Leen & Company、安徽省路橋建設公司、安徽公路勘測設計院、華泰集團、吉林市華達科工貿公司、吉林通田汽車公司、Rich Management Group、山東魯北化學工業公司、北京實華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Suntek集團廣東信用風險管理公司、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拖(洛陽)機械工程有限公司。

這是聯合國全球契約辦公室為保證其可信度而做出的努力,因而百度必須謹慎地與所有利益相關方周旋,以保證其與全球契約組織各項原則的一致。

聯合國“全球契約”( Global Compact)

聯合國正式介入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主要標誌是前秘書長安南提出的“全球契約”計畫。   

為推進全球契約的實施,聯合國專門成立了全球契約辦公室,並與聯合國人權高專辦、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聯合國工發組織設立了一個工作團隊,在世界各國和各地區成立了40多個地區網路(中國企業聯合會全球契約推進辦公室也在其中),在拉丁美洲、非洲、阿拉伯、南亞、中亞、東亞和北美每隔一年召開一次會議,討論區域具體問題,交流這方面的知識,就對話、學習、專案、推廣、交流等問題同其他全球契約網路及紐約全球契約辦公室聯絡,交流知識。

聯合國還於2005年6月成立全球契約理事會,由企業、勞工、國際社會及聯合國系統的代表組成(全球共20人,中國企聯副理事長陳英是理事之一),為全球契約發展提供持續性的戰略和政策建議。此外,還成立了全球契約基金會,從私營部門集資,支持全球契約開展活動。到目前為止,“全球契約”計畫已經有包括我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3000多家著名大公司參與。   

2005年6月25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根據全球契約顧問委員會建議,通過“全球契約誠信措施說明”(Global Compact Note On Integrity Measeures),具體列出了監督參與成員實施“全球契約”的措施。儘管說明中重申該契約不是、也無意成為強制遵守的倡議,但其監督機制借鑒了許多國際法的履約做法。   

“誠信措施”規定,參與公司如果連續兩年未提交進展報告將被視為“不積極”成員,並在全球契約網站公佈,暫停其使用全球契約標識和參與全球契約活動的權利,直至重新提交報告。

聯合國全球契約十項原則
人權:   
原則1、企業應該支持並尊重國際公認的人權;   
原則2、絕不漠視踐踏人權的行為。   
勞工標準:   
原則3、企業應該支援結社自由和有效承認集體談判權;   
原則4、徹底消除各種形式的強迫和強制勞動;   
原則5、有效消除童工;   
原則6、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   
環境:   
原則7、企業應對環境挑戰未雨綢繆;   
原則8、主動增強環保責任;   
原則9、鼓勵環境友好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反腐敗:   
原則10、企業應反對各種形式的腐敗,包括敲詐勒索和行賄受賄。

重談企業社會責任

重談企業社會責任

2008年10月29日

2008年9月,中國乳業遭遇前所未 有的危機,在三鹿嬰幼兒奶粉曝出含三聚氰胺之後,伊利、蒙牛等22家乳品企業的產品也被檢出三聚氰胺。在此事件前,這三家企業,尤其是伊利和蒙牛,一直都表現出勇於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樣子,不僅每年要拿出上千萬元用於公益活動,而且頻頻在媒體露面,宣稱堅持承擔社會責任,因此,當產品被檢出問題時,舉國上下一片譁然。

1970年9月13日,諾貝爾獎得獎人、經濟學家密爾頓·弗裏德曼在《紐約時報》刊登題為《商業的社會責任是增加利潤》的文章指出,“極少趨勢,比公司主管人員除了為股東儘量賺錢之外應承擔社會責任,更能徹底破壞自由社會本身的基礎”,“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是在比賽規則範圍內增加利潤。”密爾頓·弗裏德曼的這一觀點在隨後的30多年裏受到批評,目前,國際上普遍認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等。

進入21世紀以來,企業社會責任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內涵,很多企業家言必稱企業社會責任,然而,在他們的眼裏,企業社會責任似乎僅僅意味著公益性、社會性的活動。

被檢出產品中含有三聚氰胺的伊利和蒙牛,分別在2007和2008年發佈了的伊利《企業公民報告》以及《蒙牛社會責任報告》,如今只讓人感覺到諷刺!號稱走在企業社會責任前列的企業出現產品品質問題,不能不讓人反思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程度。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先生在2007年曾經說過:“在企業社會責任的輿論潮流下,大家趕時髦地把社會責任掛在嘴上,使我有一些擔心。我覺得,很多人在談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說教和煽情的成分很多,理性分析很少,這會產生一些誤導。這種誤導可能使我們的商業環境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在“中國人力資源100人”發起年會上,張維迎再次談到了“企業社會責任”,再次強調和澄清:利潤就是責任,利潤來自責任一個企業承擔責任的能力,決定其獲得利潤的能力當利潤不能成為企業家最佳的考核指標時,最重要的是健全社會制度,完善遊戲規則

企業是建立信任的機構

張維迎認為,企業是幫助社會建立信任的機構。在過去20年中,全球經濟全球化,使得各種資源可以在更大範圍內進行交換。全世界有60億人,中國有13億人,在如此大的範圍內交換,面臨最大問題是就是信任。

信任是社會合作和交換的前提,沒有信任,交換就不會發生,沒有交換就沒有社會分工,每個人就只能過非常簡單的生活。那麼,如何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呢?不管大家多麼專業的做事,如果只是靠自己,很少有人會信任你,這時候才產生了企業,企業是幫助社會建立信任的機構。假如這個社會有1億人,每人有一個名字,每個人都在市場上賣東西,這種情況下,很難產生信任。因為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很難記住1億人的名字,即使有一個人騙你了,但是你可能也記不住是誰了。如果1億人用一個標識表示,比如用A或者用B標識,仍然沒辦法區分哪個A、哪個B。設想把1億人分成100個組織,有100個標號,某一個標識的人如果騙了我們,我們差不多能記住是幾號,但可能不知道具體是哪一個;如果把1億人分成100萬個組織,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記住這100萬很難,好處是如果我看到個比如392號組織騙我了,我就比較容易的從100萬中找出誰騙我了。

我們要有一個值得信任的組織力量,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可以幫助我們記憶,然後我們才能夠互相信任。做企業的必須記住這一點:我們需要企業,就是為了建立一種信任系統。

利潤就是責任

9月12日,三鹿集團宣稱,通過對產品大量深入檢測排查,在8月1日就得出結論:是不法奶農向鮮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造成嬰兒患腎結石,不法奶農才是這次事件的真凶,並立即上報,而且通過衛生部發佈會召回嬰幼兒奶粉的聲明。

對於三鹿這種推諉責任的做法,網友編了一個笑話:

三鹿董事長:我是清白的,企業也是清白的,去問問供奶的農民吧。
奶農:關我屁事,又不是我產的奶,問奶牛去。
奶牛:我吃的是草呀,問草去。
草說:關我何事,是土壤的問題,問土壤去。
土壤:關我鳥事,是旁邊河水不乾淨。
河流:中國男足來我這洗過腳了,你問他們去。
男足:我們從小吃三鹿奶粉長大。

張維迎認為,“利潤就是責任。”企業要賺錢,必須知道利潤背後的含義是責任。企業本身又分為各種層級,一個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就在消費者面前立了軍令狀,所有供應鏈環節上出的問題,都要承擔最終的連帶責任。

蒙牛、伊利、光明三家占中國70%市場,消費者記不住其他的,只記住他們三家,他們就承擔最終責任,就是負責、監管上游的奶廠,奶廠要負責監管上游的奶農,這本身就是一個責任鏈條。

三鹿要賺錢,就必須對所有奶廠、奶農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如果不承擔連帶責任就沒資格賺錢。比如潘石屹賣的房子氨氣超標,是建築公司的問題,但是,如果潘石屹不願意為建築公司的建築品質、環境品質承擔責任,就沒有理由賺房地產的錢。潘石屹明白這一點,所以才賺錢。

一個企業也好、一個人也好,越有能力,越得為別人承擔,才越能夠賺錢。在企業內部,靠利益分配來劃分責任。老闆拿的收入是利潤,承擔的是100%的責任;普通員工拿的收入是成本,承擔的是過失責任。老闆就需要很好地建立一個管理制度,監督員工,使每個人都只幹好事不幹壞事。因此,利潤本身就是社會考核個人行為的一種責任制。

社會制度變革至為關鍵

當我們知道這些口口聲聲將企業社會責任掛在嘴邊的企業,其實連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底線也沒有守住時,該是我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了。

張維迎認為,一個人或企業對社會是不是有貢獻,最重要的不是看口頭上的責任,而是看這種責任的可考核性。如果“責任”不具有可考核性,就沒有辦法判斷他是不是做了分內的事,甚至不知道一個企業是在做好事還是壞事。張維迎認為,在一個健全的市場制度下,企業追求利潤、為客戶創造價值以及承擔社會責任之間是基本一致的。利潤,是社會考核企業,或者說考核企業家是否真正盡到責任的最重要指標。沒有這個指標,我們沒有辦法判斷企業行為是損害還是幫助了社會。另一方面,在一個制度缺陷比較嚴重的社會中,利潤可能不是考核企業行為的最佳指標。那麼最重要的是變革社會制度,使利潤能夠真正反映企業和企業家對社會的貢獻。

“社會責任是有意義的,因為制度不可能是完美的;但它的意義也是有限的,因為缺乏好制度,責任是難以考核與落實的。對企業家來說,他們的真正責任,是在誠信守信的基礎上,通過為客戶創造價值,賺取利潤,同時給更多的人創造就業機會,給國家上繳更多的稅收。別搞華而不實的東西,今天剪綵,明天作報告,一總結一大堆,但企業搞得一塌糊塗,那是對全社會的不負責任。”

來源:《管理@人》 金明輝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康師傅:當溝通成為本能

康師傅:當溝通成為本能

打通血脈

短短一天之內完成複雜的人力、物力、財力部署,投入賑災,康師傅的賑災戰役也是檢閱內部溝通和協作的戰役。

五月二十三日晚上九點多鐘,記者的手機響起,是一個來自重慶的號碼。“對不起啊,柳總今天一直都在忙著發放賑災物資,恐怕採訪要推遲到明天了。”一個焦急的女聲說道。

柳總就是柳力仁,他是頂新集團西南區行政總經理,也是此次汶川地震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西南賑災小組的總協調,康師傅在地震發生後快速響應和部署,並調集全集團各個部門展開行動,而一切工作的部署和實施只用了短短的一天時間。

強化溝通 讓流程縝密銜接

5月12日,各大區的總經理都匯集在康師傅設于天津的總部進行培訓。下午,柳力仁的手機頻繁響起,他在第一時間知道,自己所負責的大區發生了地震。

尚在培訓的他毫不猶豫地把了解到的情況報告給了負責相關工作的董事長:除了位于成都眉山的方便面廠無法正常運營,其他23家面廠和42家水廠並未受損。

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室副總經理錢為家告訴記者,在了解了這一情況後,公司的幾位董事長大致放心了,緊接著確定了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抗震救災。

5月13日康師傅控股集團召開緊急會議確定為災區捐款1000萬元(300萬元現金,700萬元物資),集團總部董事長授權幕僚長為集團賑災小組總指揮,決定每天早上8:00召開集團賑災小組會議,由總協調介紹當天的工作重點,就遇到的困難尋求協助,並確定未來作業的重點;每天17:30召開西南地方賑災小組會議。

這就是康師傅為賑災安排的“兩會”,為確保效率,這些會議都是電話會議。內容直接、簡單,錢為家說因為這是抗震救災的危機時刻,所以:“要非常快速,而且要便于行動。”

每日的這“兩會”將保証小組的工作能夠第一時間被集體所了解,並且得到事業群包括產品、銷售、人力資源以及財務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工作能夠繼續展開。

5月13日晚,重慶頂津、頂益西南抗震救災小組正式組建完成,確定小組成員、各成員分工及操作流程;西南地區人員分為重慶、成都兩部分,重慶地區的約20名人員負責整個西南地區賑災工作的統籌;成都地區約70名工作人員負責成都地區捐贈對象的確認,賑災物資的運送以及實施災民免費熱食供應方案。

當14日康師傅發布捐助新聞時,西南抗震救災小組已經開始工作了,柳力仁也回到了重慶作為前哨陣地的組織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5月14日重慶頂津、頂益公司工會自主發動捐贈活動,募集員工捐獻救災善款;並于14日當天把第一批救災物資──1000件水、1000箱面送至都江堰紅十字會。

當公司的救災活動拉開序幕時,康師傅的員工也希望捐助。“本來公司沒有打算要求員工捐款,但是發現員工這方面的意願很強烈。”錢為家說,看公司的BBS已經是他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這個匿名的BBS是他和其他管理層人員與員工溝通的平台,當論壇上的帖子里支援災區的呼聲越來越高時,他覺得公司有必要為員工提供一個順暢的捐款渠道。

5月20日公司提出了捐助一日薪活動,發起員工捐款,錢為家說:“其實很多員工捐助超過了這個數字,到現在已經有200多萬了,結束後我們會以員工的名義捐出這筆款項。”

無論是第一時間知道情況的柳力仁,還是魏應行董事長,或是希望捐款的員工,在康師傅內部,溝通已經成為一種本能。這一切並不複雜,一則短信、一通電話、一條帖子或者一個電話會議。往往問題就借助這些暢通的溝通渠道解決了,錢為家說:“由于大家已經把溝通變成了一種本能,有時候電話接起來都可以猜到對方要說些什麼。”

協調產銷 讓災民盡快獲得物資

在康師傅火速救災的同時,自己的生產也受到了災害影響。在這次地震中眉山方便面廠因地震造成牆壁裂痕需要停產1個月,盡管自身的產能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康師傅還要投入到救災物資的生產中,合理協調產銷成為抗震救災小組的工作重點之一。

而在小組成立之初,由于考慮到需要協調產銷就要求三個事業群和生產部門的領導參加到小組中來,了解了眉山面廠情況後,小組決定由重慶、武漢、貴陽以及廣州的相關面廠做緊急供貨的准備,由于距離較近,重慶提供主要支援。一旦當地政府和其他企業希望購買更多的賑災物資時,就會視情況由這幾家公司就近供應。

在眉山面廠停工的隔天,這些面廠就開始分擔生產任務。“我們承諾要捐助700萬的物資並不是一下子就發放出去,要根據政府需求捐贈產品。”錢為家介紹,“但是每個工廠的產能都有他們既定的計劃,所以就要看各地的賑災單位的需求,然後由臨近的工廠出貨。”

5月14日晚8點,武漢頂津食品有限公司接到湖北省商務廳緊急通知,立即准備並裝運災區急需救災物資──礦物質水23萬箱至武漢漢西火車站。接到指令,武漢工廠緊急行動起來,由武漢廠廠長負責工廠整體出貨的調配;生管處處長負責漢西火車站運輸總指揮,總經辦公關專員則負責整體協調。當晚11點,送出的礦物質水已陸續抵達漢西火車站等待轉運火車。

最近康師傅的產能基本上都是滿載的,“這些面廠、水廠的總廠長接到通知的時候都沒有怨言,賑災的物資都是放在最優先的位置來生產的。”

不但不用擔心和催促,錢為家反而擔心各個工廠加班太厲害了,這一次地震讓康師傅內部不論是領導還是員工,都覺得自己做的不光是食品,而是在災難發生時可以維持災民生存的必需品。

“假如企業的產品有更多的社會意義和價值的話,會讓我們感覺在這樣的環境里工作更有榮譽感,員工也覺得自己在做有益于救災的工作。大家自豪感會比較強,參與這樣的工作大家也就不會容易感到疲憊。”

此外,由于成都地區的余震導致營業所的員工已經無法正常辦工,也無法進行日常的促銷服務工作。賑災小組決定抽調三群行銷服務人員以及部分德克士(頂新國際集團旗下公司)的工作人員為成都賑災專案服務。

目前四川分公司的業務人員正常服務康師傅的經銷商以及零售點,而行銷服務人員的人力以及德克士的工作人員約70人,分為兩班,全力支援災區熱食供應專案,每天熱食的供應從上午11:00至下午17:00不間斷地為災民提供。

按照專案計劃,第一波從5月18日至5月23日為綿竹地區6000名災民免費提供熱食,即每人一份泡好的方便面、一份餅幹、1瓶礦物質水和一把小涼扇,都是康師傅自己的產品。第二波將從5月24日開始轉戰另一重災區什邡,繼續為當地的災民提供熱食。這也是柳力仁未能接受電話採訪的原因,作為總協調他要負責整個轉移工作。

據了解,這些負責免費熱食供應的工作人員從早上8:00不到就要開始准備工作,晚上回去還要召開工作協調會,採買以及准備第二天需要的物品,每天都忙到深夜12點以後,錢為家表示:“我們的現場服務人員持續為災民服務,非常敬業。這是他們在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工作,他們的薪酬絕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盡管在這次救災中康師傅快速反應,並且很快做好了內部的產銷協調,但是錢為家說這次地震也給了康師傅一個提醒:天災人禍是免不了的,企業要思考未來面臨這樣的問題時如何去制度化地建立協助救災的體系。目前,頂新康師傅文教基金會已經開始籌辦,預算大概在2000萬左右。

來源:《數字商業時代》雜誌 vol.200811, Wed, 04 Jun, 2008

中國企業需要公開碳排量

首份碳資訊披露專案(CDP)中國報告發佈

2008年10月24日

碳資訊披露專案(CDP)今天上午在北京首次發佈《碳資訊披露專案中國報告(2008)》。這是第一份根據中國上市公司提供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和氣候變化戰略所形成的研究報告。

2008年,CDP項目辦公室委託商道縱橫對中國100家上市公司的碳資訊披露情況進行調查,100家受邀參與企業中有5家填寫了CDP問卷,20家提供了相關資訊,總體回復率為25%;另外有17家拒絕參與,58家未明確回應。調查結果顯示:80%的回答者認為氣候變化會涉及到法規風險,40%的回答者認為氣候變化引起的現實災害給企業運營帶來了有形風險。同時,80%的回答者也表示氣候變化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商業機遇。

來自政府部門、CDP辦公室、參與CDP調查的上市公司、投資機構、學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等近百名代表參加了本次發佈儀式,並就氣候變化給企業帶來的風險與機遇、中國企業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與節能減排等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交流。

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副主任賈峰呼籲上市公司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他指出,“氣候變化已成為大型企業的重大戰略議題。消費者、投資者乃至一般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必將通過市場行為影響到企業經營。CDP項目反映了投資者對氣候變化的關切。”

碳資訊披露專案總裁保羅•狄金森指出,“從2008年碳資訊披露專案的回饋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公司參與度有了明顯的提高,更多公司開始披露碳資訊。隨著未來越來越多的監管措施得以執行,投資者需要瞭解其投資組合中的公司的碳資訊,從而更好地全面瞭解這些公司的信譽和氣候變化會對其盈利能力造成的影響。”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變化與能源項目主任陳冬梅指出:“CDP項目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使參與企業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和更加系統化地分析隨之而來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企業還可以借此機會對自身的碳排放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從而為進一步實施減排策略打好基礎。”

作為中國首批參與CDP項目的上市公司,中國工商銀行的代表在會上分享了其在關注氣候變化方面的行動及經驗。

本年度碳資訊披露專案在中國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上市公司關注氣候變化的意識正逐步形成,已經有公司建立了明確具體的氣候變化應對策略,銀行與能源企業對氣候變化關注度較高。

與CDP全球企業的參與程度相比,中國公司對問卷的回復率還較低。不過對於首次加入CDP專案的中國100企業來說,25%的回復率已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開始。CDP專案中國執行方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指出:“CDP調查所提供的關於碳資訊的統計分析框架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種應對氣候變化的可行方法;通過CDP項目,中國企業可以向國際投資者展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與策略。此外,CDP背後龐大的資料庫也為中國投資者的境外股權投資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所以,參加CDP調查,並為我所用,利大於弊,可以給中國企業創造價值。”

報告線上流覽:http://www.cdproject.nethttp://cdp.syntao.com. 或見附件。

關於碳資訊披露專案(CDP)

碳資訊披露專案成立於2000年,是一個在英國註冊的慈善團體,它代表著全球管理57萬億美元資產的385家機構投資者。作為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組織,碳資訊披露專案收集全球範圍內逾1550家公司的氣候變化資料並且已經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同時,碳資訊披露專案與跨國公司合作,幫助其收集供應鏈上的氣候變化相關資料。http://www.cdproject.net

關於商道縱橫(SynTao)

商道縱橫是一家專門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投資等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的諮詢公司。商道縱橫是2008年碳資訊披露計畫的中國區代理,負責推動2008年CDP專案在中國大陸的開展及《碳資訊披露專案中國報告(2008)》的撰寫。

中國企業需要公開碳排量
2008年10月28日

儘管目前在中國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是重頭任務之一,各個省市和各大企業也分別領到了節能減排任務,但是說起氣候變化,這個和“節能”緊密相關的話題,大多數企業仍然覺得陌生或者遙遠。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第六次全世界範圍內的碳資訊披露調查,首次把100家中國企業作為調查樣本的時候,只有5家中國上市公司直接回復了問卷,20家提供了部分資訊,58家沒有明確回應,而17家中國企業乾脆直接拒絕參與這項活動

10月24日,碳資訊披露專案(CDP)中國報告在北京公佈。 相對於一個月之前發佈的全球報告裏令人鼓舞的消息即參與企業數量創了歷史新高,中國的這個調查結果頗有些令人尷尬。

這是第一次CDP委託商道縱橫有限公司組織專門針對100家中國公司的調查。被列入這次問卷調查的100家企業,包括了中國大部分在海外上市的大型企業以及眾多A股市值排名前100名的企業,涉及到鋼鐵、石油和天然氣、汽車、建築材料、金融等行業。

商道縱橫有限公司CDP專案負責人陳穎告訴中外對話,這五家正式做出回復的中國公司,分別為中國工商銀行、神華能源、長城汽車、華星水泥以及富士康公司;其中,華星和富士康是由其在海外或香港的母公司統一做出回復的

在沒有直接回復的中國企業中,則包括了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人壽保險、中煤能源等行業巨頭;不過,其中的中石油、中國銀行、中國電信等企業提供了相關碳資訊。

儘管考慮到除了5家回復問卷的企業外,還有20家企業也提供了相關的碳排放資訊,陳穎對這一結果表示樂觀態度,但是仍無法掩飾中國企業在這次世界範圍內的調查過程中回復率最低的事實。相比,美國企業的回復率為82%,歐洲為83%,亞洲500強企業也大概有一半進行了問卷答復

陳穎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企業對CDP普遍缺乏認識、在語言及文化方面存在障礙,以及氣候變化相關法規不完善。而在中國由於十一五政策推動,“節能減排”成為中國企業對氣候變化最直接的理解,這導致各個企業對於氣候變化的認識略微片面。

雖然大型企業為了應對中央政府節能減排的要求,逐步建立內部管理體系,但資料搜集卻相對滯後,資訊披露能力極其有限。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很多企業還沒有建立資料搜集系統,甚至不知道如何著手。他們也不大瞭解CDP調查裏所採用的“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reenhouse Gas Protocol)--溫室氣體排放測量工具。

總體上看,中國上市公司對氣候變化的認識仍存在許多局限,缺乏對氣候變化與企業經營關係的全面理解,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看作是一種孤立的活動,而非整體的戰略。

雖然回復的中國企業不多,但是CDP中國報告也對搜集來的資訊加以分析。報告顯示,80%回答者認為氣候變化會涉及到法規風險,其中包括來自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連續性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給企業帶來的運營壓力。

40%的回答者認為氣候變化引起的現實災害為公司運營帶來了有形風險,還有的回答者提及到其他風險,如:客戶及消費者對於更加環保產品的需求;以及由於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刺激通貨膨脹。

80%的回答者表示氣候變化提供了商業機遇,其中包括:促進新的環保產品研發,發掘CDM的開發潛力,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引進節能減排技術和設備等。隨著近幾年CDM項目在國內不斷升溫,大部分公司也開始考慮參與碳交易。有兩家回答問卷的公司已經參與或即將參與排放交易。回答問卷的中國工商銀行表示,隨著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與碳交易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日益豐富。

另外,40%的回答者稱公司內部已經建立專項管理委員負責氣候變化相關事宜。60%的回答者稱會通過公司網站、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年度報告等形式,對外披露相關資訊。有40%的回答者稱已經建立了內部管理、評估或激勵機制來促進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實現。

雖然很多比例顯示都比較高,但是考慮到參與分析的企業數目較少,這些資料是否能代表中國的整體情況,有待進一步的商榷。

做為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組織,碳資訊披露專案(CDP)成立於2000年,是全球最大的、關於氣候變化的投資者聯合行動:由總資產超過57萬億美元的385家連署投資者組成。這些投資者控制著全球57萬億美元的資產,英國巴克萊、瑞士再保險等都在這個名單中,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也是其中之一。

自2002年起,CDP代表連署投資者致函大型上市公司,瞭解其碳排放資訊及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2008年,CDP組織了第6次調查(CDP6),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上市公司都收到了CDP問卷。回答問卷的企業數量創出歷史新高:90%(90家)的富時100公司、77%(383家)的全球500公司和64%(321家)的標普500公司均回答了CDP問卷。

CDP問卷包括四個方面,它們分別是:管理者對氣候變化提出的風險和機會的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對減少排放量和降低風險的管理策略以及對氣候變化的公司政策。著名國際會計師普華永道,擔任了這一專案的全球顧問。

孫曉華,現任中國日報資深環境記者,她長期關注氣候變化問題,曾多次參與報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並赴北極、西藏等氣候變化敏感地區進行採訪。

“中外對話”(http://www.chinadialogue.cn/)是一個致力於環境問題的中英雙語網站,總部位於倫敦,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組織。

來源:中國記者孫曉華為環境網站“中外對話”撰稿

中國紙尿褲行業啟動綠色戰略宣導可持續

中國紙尿褲行業啟動綠色戰略宣導可持續

2008年10月21日

昨天,由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和諧環境.關愛生活——紙尿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滬舉行。論壇旨在通過介紹紙尿褲的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歷程,展示紙尿褲等產品在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績,並希望以此來繼續推動中國紙尿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寶潔、金佰利、恒安、尤妮佳等國際國內知名生產企業均表示將積極回應這一“綠色戰略”,樹立全方位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行業準則。多位國際知名的行業專家也就紙尿褲在國際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進行了推介及展望。    

會上,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發佈了中國第一份《紙尿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報告。該報告通過總結國內外紙尿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宣導生產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環境意識,通過不斷改進技術和產品,更高效地節約利用自然資源,這對推動和提高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水準具有重大意義。    

在紙尿褲行業的發展演變中,嬰兒紙尿褲和成人失禁用品對環境影響的明顯改善是世人有目共睹的。《紙尿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在過去的20多年間,生產商不斷地研發高新技術,紙尿褲產品的平均條品質下降近40%,包裝材料的用量減少了41%,同時產品完全符合生活垃圾環境管理的要求。多個研究機構通過環境生命週期的評價表明:紙尿褲和布尿片在對環境的影響方面並沒有誰更有優勢,而且紙尿褲產品持續不斷的革新使其性能遠遠超出了布尿片,紙尿褲產品全方位的技術更新必將貫穿整個行業的發展。    

中國造紙協會副理事長兼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振雷博士介紹,雖然紙尿褲在我國發展年限尚短,但技術起點較高,在原材料節約和減少環境影響等方面基本與國際保持同步水準,而且紙尿褲廢棄物在我國城市固體廢棄物中所占的比例很低,產品本身的特性也使其能與當前處理廢棄物採用的填埋和焚燒方式相容,產品和生產過程使用的原材料是採用有效和節約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生產的。即便如此,紙尿褲行業也將持續不斷地努力,通過研發、生產、管理等各方面持續提高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水準。    

歐洲吸收性衛生用品及非織造布協會(EDANA)可持續發展及環境工作組主席,寶潔歐洲公司約安尼斯(Ioannis Hatzopoulos)博士介紹了歐洲行業可持續發展策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即通過致力於經濟發展,社會責任及環境管理三方面,全方位提升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水準。    

金佰利北美和歐洲個人護理用品可持續發展總監吉姆巴斯(Jim Bath)先生表示,行業應當將可持續發展思路引入創新決策過程,用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吸收性紙產品,並致力於開發對環境友好的可持續性產品,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衛生和幸福,同時積極承擔高標準的環境和社會責任。    

事實上,紙尿褲自誕生以來,已為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促進社會進步,保持穩定和高水準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嬰兒紙尿褲的發明為孩子們帶來了美好的起點。現代紙尿褲的柔軟、輕薄、高吸水性和透氣性有益於嬰兒的皮膚健康,可減少尿布疹和皮膚刺激的發生,並有助於改善嬰兒的睡眠品質。同時,紙尿褲的便利減輕了家務勞動的強度,使父母們能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家庭、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其他方面。而成人失禁用品也是促進社會進步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它讓子女或護理人員從繁重的護理工作中解脫出來,使周圍環境和護理工作更衛生、更方便,大大減輕居家養老的護理負擔,更為重要的是,為失禁患者帶來了自立和尊嚴,進一步提高了中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改善了生存環境,從而滿足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真正建立起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用”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近幾年,在我國已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為孩子選擇紙尿褲來替代原有的布尿片,而隨著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成人失禁用品也正逐步顯示出它的市場潛力,這些對於中國紙尿褲行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將率領行業領導企業為製造優質安全的產品和堅持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戰略而不懈努力。

來源:東方網

中國嬰兒紙尿褲年消費量超77億片

2008年10月23日

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近日在此間表示,中國嬰兒紙尿褲(片)年消費量已超過77億片。而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國內成人失禁用品市場潛力也在擴展。相關行業將全面推行“綠色戰略”,宣導生產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環境意識。

在近日於上海召開的相關論壇上,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發佈了中國第一份《紙尿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嬰兒紙尿褲(片)總消費量達到77.5億片以上,其中嬰兒紙尿褲超過52億片;嬰兒紙尿片超過25億片。按平均條品質約為40克計算,總消費量約為31萬噸。

此外,隨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國內成人失禁用品市場潛力也在擴展。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資料顯示,全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1.53億人,占總人口的11.6%;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064億人,占總人口的8.05%。可以預見中國成人失禁用品市場將會有很大發展。

中國造紙協會副理事長兼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主任曹振雷說,雖然紙尿褲在中國發展年限尚短,但技術起點較高,在原材料節約和減少環境影響等方面基本與國際保持同步水準。目前,紙尿褲廢棄物在中國城市固體廢棄物中所占的比例還很低,產品本身的特性也使其能與當前處理廢棄物採用的填埋和焚燒方式相容,產品和生產過程使用的原材料是採用有效和節約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生產的。

這位人士表示,國內紙尿褲行業將繼續努力,通過研發、生產、管理等各方面持續提高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水準,不斷改進技術和產品,更為高效地節約利用自然資源。

來源:新華網

康師傅啟動水資源公益提案競賽

康師傅啟動水資源公益提案競賽

康師傅將提供總額50萬元的種子基金及諮詢協助,舉辦中國第一個水資源社會事業提案競賽,勝出的優秀作品,更可獲得康師傅等企業行銷資源支援,優秀團隊成員更有機會獲得推薦,成為康師傅的中堅人才。

大賽背景

中國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4 。660個建制市中有551個常年供水不足,110個城市嚴重缺水 ;90%的城市地表水 、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 。此外有20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 ,3億多農民飲用水不合格 。據估計,僅缺水帶來的每年工業總產值損失約2000億人民幣,影響糧食產量大約在250億到300億公斤 。

當我們不斷看到或親歷缺水帶來的貧瘠和發展桎梏、水污染帶來的疾病和生態威脅,心中都會湧起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當我們開始積極傳播和實踐節水、淨水新方法的時候,總會覺得做得不夠,希望尋找到更多方法,帶來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改善。

小創意能帶來大改變,小智慧也能帶來大發展。只要拓展思路,每個人都能貢獻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只要大家激蕩思維,集各領域之長,每個團隊都能找到獨一無二的方法,為解決水議題帶來新的思路。

為了鼓勵大眾為中國水資源現狀找出創新、多元並可行的解決方案,宣導社會各界從更多視角關注水資源議題,康師傅面向公益組織、高校學子、企業,以及關心環保的各界人士發起“水創意公益提案競賽”。此次競賽於2008年10月23日正式啟動,賽程為期5個月,在2009年3月決出獎項。此外,將由專家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四地的高校進行巡講,使民眾與青年學子更加深入瞭解中國的水資源議題。

競賽實為橋樑,借此機會,參賽團隊可以從水環保、工藝技術、行銷傳播等領域出發,構思解決水資源議題的方案;環保公益組織有機會將得到更多發展契機;高校學子獲得一展所長的舞臺;企業團體將與青年學子和公益組織交流、投身環保議題,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
來自環境科研機構、國內外知名環保公益組織的專家,以及行銷及傳播界的專業人士將組成評委會,對參賽專案進行審核及指導。參賽項目提倡打破疆界、跨越學科,鼓勵資源整合及利用,項目不分大小,旨在徵集到適合中國國情且確實可行的水環保解決方案。

滴水匯成大海,集智共創未來。治水之道,等你參與。

組織結構發起機構: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泰達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機構:CCiA(明善道管理顧問有限公司),NPI(上海浦東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協辦機構: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自然之友、綠家園、NPO資訊諮詢中心、上海映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商道縱橫、賽博數碼廣場

參賽資格與參賽要求參賽物件:
○ 參賽者需年滿16周歲,就讀於高校或服務於社會公益團體/組織,或為關心環保事業的社會人士;
○ 參賽需以團隊形式進行,團隊人數不得少於3人(無上限),且需至少有一名在讀高校學生(含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參與包括企劃及決賽簡報在內的整個賽程。鼓勵參賽者組成學科交叉、優勢互補的小組。
參賽要求:
○ 參賽方案需直接或間接有利於水資源保護事業;
○ 方案的實施地需在中國境內;
○ 參賽方案不得抄襲;如同一專案曾參加過其他比賽,請事先說明。

評選流程
一、初賽
1. 參賽團隊需於12月19日之前線上報名,並提交一份2000字以內的概念書,同時需要提交參賽團隊基本資訊與分工(不包括在正文字數內)。
2. 2008年12月20日—2008年12月29日為評委會初評時間。大賽評委會根據各專案得分高低進行排序,遴選出進入復賽的方案。
3. 2008年12月30日公佈進入復賽的專案名單。名單將在活動官方網站公佈,並通知各團隊。

二、復賽
1. 第一階段選出的優秀專案團隊於2009年2月23日前,提交一份4000字以上的詳盡專案執行計畫書。
2. 執行計畫書將包括專案概要、計畫目標、環境分析傳播行銷策略、系列行動、潛在風險評估、預防解決問題方案、預算、募款或籌資方案、時間表、擴大計畫規模潛力、預期效應。
3. 2009年2月24日—3月5日為評委會複評時間。大賽評委會根據各專案得分高低進行排序,選出進入決賽階段的方案。

三、決賽
1. 3月15日舉行決賽,參賽團隊對提案做簡短介紹,並由評委會成員進行現場評審,根據各隊介紹及答辯情況進行現場評分,產生最終的獲獎名單。
2. 獎項設置*:
金獎 1名 25萬元/名
銀獎 1名 15萬元/名
銅獎 1名 10萬元/名
鼓勵獎 若干名 1萬元/名
*注:最終獎項(包括名額及獎金)安排將視提案品質而定,評委會擁有決定最終獎項設置的權力。
3. 大賽組委會負責參加決賽的團隊人員比賽期間的食宿及交通費用。
4. 康師傅水創意公益提案競賽最終獎項歸屬,將在2009年3月15日頒獎儀式現場公佈。


評審標準提案評分標準(初賽、復賽及決賽的提案評審標準):
項目描述 分值完整性 概念書完整、表述簡潔、條理清晰 10
相關性 概念書所針對專案與水環保領域相關,並能帶給受益人切實的效益 20
創新性 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具有創新性,採用非傳統的方式 20
可行性 概念書立意及執行都充分考慮實施地的情況,具有操作性 20
可持續發展性 項目能夠自我發展,並適合複製推廣 20
團隊合理性 團隊合作與分工合理 10
總分 100

欲報名參賽、瞭解活動流程、獲取水資源相關資訊、以及其他更多活動詳情,請至活動官方網站www.watercreativity.org(10月22日上線)

公佈可持續性資料的美國企業數量是2005年的兩倍

公佈可持續性資料的美國企業數量是2005年的兩倍

紐約,2008年10月27日

根據 KPMG International 針對企業報告發佈的一份全球性分析顯示,2008年公開發佈環境、社會和管理資訊可持續資料的美國企業數量是三年前的兩倍,同時商業道德首次超過經濟要素,成為企業披露這些資料的主要原因。

按收入排名的美國百強企業中,74%的公司在2008年發佈了企業責任 (CR) 資訊並將其作為公司年度財務報告的一部分或作為獨立檔,這較 KPMG International 2005年調查的37%有所上升。就全球而言,全球財富250強公司中,目前有80%的公司發佈了企業責任資訊,較 KPMG International 2005年最後分析的64%也有所增長。

同時,接受調查的所有企業中,70%的公司在給股東的2008年報告中表示,道德考量是發佈企業責任的主要推動因素,50%的公司則認為經濟方面的考慮是主要原因。相比之下,2005年的情況則恰恰相反,有74%的公司認為經濟方面的考慮是公佈企業責任資料的原因,而53%的公司則認為是道德原因。

KPMG International 旗下美國審計、稅務和諮詢子公司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KPMG LLP ) 董事總經理兼諮詢事務部可持續性服務負責人 Eric Israel 表示:「由於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負責任地經營企業有助於增加股東價值,因此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正重點專注於他們在企業責任方面的工作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更多的美國公司正開始領悟到利潤和原則之間的聯繫。即使經濟處於困難時期,甚至我們預計這種情況還將延續時,加強非財務事務的透明度及資訊披露將有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KPMG International Survey 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KPMG International 的企業責任報告調查)最全面地調查了企業在環境、社會和管理方面的資訊披露,審查了世界250強企業和全球22個國家中收入排名前100的企業的報告。

消息來源: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美通社/紐約】


KPMG Analysis Shows Number of U.S. Companies Reporting Sustainability Data Has Doubled Since 2005

Ethics Overtakes Economics as Primary Reason for Disclosure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Issues

Twice as many top U.S. companies publicly released sustainability data on their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information in 2008 compared with three years earlier, and ethics outweighed economics for the first time a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such disclosures, according to a KPMG International global analysis of corporate reports.

Of the top 100 U.S. companies by revenue, 74 percent publishe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CR) information in 2008 either as part of their annual financial report or as a separate document, up from 37 percent in KPMG International's 2005 research. Globally, 80 percent of the Global Fortune 250 companies now release CR data, up from 64 percent in the last KPMG International analysis in 2005.

Meanwhile, 70 percent of all companies studied wrote in their 2008 reports to stakeholders that ethical considerations were a primary driver for making CR disclosures, while 50 percent cited economic concerns as the leading reason. By comparison, in 2005 the drivers were reversed, with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cited by 74 percent of the companies as the reason for reporting CR data, compared with 53 percent of the companies citing ethical reasons for the disclosures.

"With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conducting business responsibly contributes to shareholder value, it's not surprising that more U.S. companies are highlighting thei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efforts," said Eric Israel, a managing director and sustainability services leader for the Advisory practice of KPMG LLP, the U.S. audit, tax and advisory member firm of KPMG International. "More U.S. companies are beginning to see the link between profits and principles. Even in a difficult economy we expect this trend to continue, as enhanced transparency and disclosure on non-financial matters will likely grow in importance."

The KPMG International Survey 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conducted on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disclosures, reviewing reports from the Global Fortune 250 (G250) and from the 100 largest companies by revenue in 22 countries.

"This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CR reporting has become the norm,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among the largest U.S. companies," said Israel, who pointed to a number of U.S. market drivers:

Federal: Congressional activity around sustainability issues has risen, with nearly 200 bills introduced this year on climate change, greenhouse gases (GHG) and related issues, five times the number of bills introduced in 2003.

States: In late 2008, 10 Northeastern U.S. states opened the nation's first trading market greenhouse gas permits, with buyer demands for "allowances" four times the existing supply, while seven Western states plan a similar system in 2012.

Leg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the courts as air pollution under federal statutes, and states have recently taken legal action over climate risks.

Market: The U.S. 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 a group of businesses and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sought legislation for reduc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alling for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and advocating reduced GHG emissions by 60-80 percent by 2050; The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a private collaboration of over 315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ith more than $41 trillion in assets, encourages private- and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s to measure, manage and reduce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Supply Chain: Some companies are requiring that their vendors and suppliers adhere to a strict code of conduct and report on how they manage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issues.

Israel explained that companies provide sustainability reports to discuss how the organization is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 risk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supply chain integrity, or corruption issues. The company may also provide data on potential business strategies, such a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cost-saving and waste-reduction programs, or the redesign of business process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Additionally, the research showed:

Nearly all of the G250 companies used 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s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 to compile their CR disclosures.

Three-quarters of the largest global companies’ reports focused on a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strategy, including defined objectives, while 61 percent of the U.S. companies disclosing CR data had a formal sustainability strategy.

The number of companies globally that utilize third-party commentaries on their sustainability information made a significant jump to 40 percent this year after holding steady at 30 percent in the 2002 and 2005 versions of the survey. Companies said they sought third-party commentaries on their sustainability information for two primary reas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reported information, and to reinforce its credibility among key stakeholders.

"Fewer U.S. companies utilize third party commentaries due to the fact that reporting practices in the U.S. are still evolving," Israel said. "U.S. companies are increasingly preparing to include third-party commentaries as they make progress toward integrating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nto their overall business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About KPMG

KPMG is a global network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firms providing Audit, Tax and Advisory services. There are over 123,000 professionals working in over 140 countries worldwide.

About the Survey

The KPMG International Survey 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reporting trends among the world’s largest companies. It is the sixth in a series conducted by KPMG and various partners since 1993 and is issued every three years. Twenty-two of KPMG International’s member firm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Australia, Brazil, Canada, Czech Republic, Denmark, Finland, France, Hungary, Italy, Japan, Mexico, Norway, Portugal, Romania, South Africa, South Korea, Spain, Sweden, Switzerland, The Netherland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ts searched only publicly available information such as websites,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s, and collected information on over 50 data points from each compan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 process, drivers and issues. The sample included the Global Fortune 250, and the 100 largest companies by revenue from 22 countries (except Sweden where the top 70 were examined).

花旗銀行"赤道原則"執行流程詳解

花旗銀行"赤道原則"執行流程詳解

2008 / 10 / 24

「赤道原則」發起人  

「花旗銀行是『赤道原則』的重要發起人、主要編寫者和積極踐行者。」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企業公民總監王力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  

2002年10月,花旗銀行、國際金融公司、荷蘭銀行等9家銀行在倫敦召開會議,討論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會後由荷蘭銀行和花旗銀行等共同起草了一套針對項目融資中有關環境與社會風險指南,這就是業界所稱的「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適用於全球各行業、總成本超過1000萬美元的所有新項目融資和因擴充、改建對環境或社會造成重大影響的原有項目。「赤道原則」的意義在於它第一次把項目融資中模糊的環境和社會標準明確化和具體化。  

2003年,花旗銀行制定了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 (ESRM)體系,從信貸風險與聲譽風險角度來把控環境與社會風險。花旗的ESRM體系通用於全球交易。  

對於被ESRM部門所評估過的交易與提供的咨詢,花旗將其輸入在一個系統裡。這些交易在初期市場營銷階段就會被輸入到系統,無論交易最後進行與否。按照ESRM政策,相關交易被分為三種環境與社會風險類型。

A類:預計交易的收益會對環境與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非常不利,結果不可逆轉。
B類:預計交易的收益會對環境與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有限,通常很具體,可逆,而可用緩解措施來避免。
C類:預計交易的收益會對環境與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非常小。凡是被歸為A類交易的,都需得到指定的高級信貸員和ESRM部門總監的共同評估。  

王力說,為了使ESRM體係獲得有效運轉,花旗銀行還設立了一個環保和社會風險政策審查委員會。該委員會由不同業務部門的高層經理組成,並由花旗企業公民總監總負責。委員會一年之中要召開2~3次會議,並對環境事務部門、ESRM部門,以及其他對操作環境政策與倡議相關部門提供咨詢服務。花旗企業公民總監將對董事會的公共事務委員會匯報花旗的環境與社會方面的具體作為。  

據悉,截至2008年6月底,已有包括花旗、渣打、匯豐等在內的61家金融機構加入「赤道原則」,其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項目融資總額佔全球項目融資市場總份額的80%以上。遺憾的是,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接受「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卻只有6家。  

有專家分析指出,「赤道原則」雖說只是一項「自願性原則」,不具備法律條文的效力,但隨著在國際項目融資市場中的廣泛應用,「赤道原則」已經逐漸成為國際項目融資中的行業標準和國際慣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意識到要成功融入國際項目融資市場,參與國際項目融資銀團貸款,則必須在環境評估和社會責任方面與主流金融機構達成一致。  

約束流程  

王力告訴記者,花旗銀行將ESRM原則嵌入信貸系統中,對環保和社會風險評估有嚴格的流程約束。比如,對於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融資,花旗銀行通常要走四道程序。  

第一道程序是對環境風險作出初步評估。如果項目屬於「赤道原則」重點審查的高社會或環境風險類,則將該項目提交給花旗環保和社會風險政策審查委員審查。一是初步評估其潛在的社會和環境風險,二是初步判斷該項目的社會和環境風險屬於哪類級別。  

第二道程序是項目風險進行分類。如果初步環境風險評估獲得通過,客戶經理將提交一份詳細的信貸分析報告,這份報告將包括項目背景以及項目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的詳細分析、評估與分類。根據環境風險的大小,花旗銀行通常將項目分成A、B、C三類,由環保和社會風險政策審查委員負責審訂。  

第三道程序是風險評估決策階段。由高級信貸風險總監負責審查上述社會和環境風險評估結果以及可行性解決方案,然後由其提交一份是否提供項目融資的建議書給花旗更高級別的管理者。如果建議獲得高級別管理者的認可,則可以提供項目融資。  

第四道程序是按「赤道原則」全面審查項目。項目融資發放後,信貸資產管理團隊則通過一套授信管理體系,監管項目並確保項目融資使用全過程全都合規。  

王力還表示,實行「赤道原則」對於花旗銀行來說好處十分明顯。第一,使用國際通行的環境和社會責任評估標準,可以為發起人減少融資交易成本。第二,使用國際通行的項目執行框架,能夠提高項目評審和貸款安排的速度。第三,提高項目融資效率,並且使項目融資上具有更多的確定性和安全性。第四,能為金融機構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  

目前,在花旗環保項目和政策已深入人心,許多業務部門的經理和員工會參與開發創新環保產品與服務。他們根據ESRM體系、「赤道原則」與低碳原則,用嚴格的環境與社會指標來審查並評估交易,以建設花旗的綠色投資。  與此同時,花旗銀行對可再生能源的信貸支持強勁。從2007年始,花旗在中國用於支持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已經超過8000多萬美元,其中包括4家太陽能公司和1家風力發電公司。  

去年5月9日,花旗銀行宣佈將在未來10年內出資500億美元,通過直接投資、融資等方式,在其服務的市場以及集團內部,與客戶一同支持可替代性能源和清潔科技的發展與市場化,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據介紹,這500億美元的投資目標是基於真實的市場活動與客戶的交易情況,以及花旗內部運營的能源節約項目。這一目標包括花旗出資10億美元支持「克林頓氣候倡議」活動,為全球主要城市建築的節能改造提供資助。


摘自: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赤道原則 (Equator Principles)

採行赤道原則的金融組織 (The Equator Principl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PFIs) 在2006年7月6日宣佈推出修正版的赤道原則 (Equator Principles). 赤道原則是自發性遵守而非強迫性的指導原則, 規範完整的環境與社會議題的評估標準與指導方針, 以提供金融機構在進行專案融資 (Project Finance) 的項目時, 擁有可供依據的架構來管理環境與社會議題上的風險.

赤道原則的起源可回溯至2002年10月, 當時 International FinanceCorporation (IFC) 在倫敦舉行一個與銀行界的會議, 討論環境與社會因素在專案融資上的影響, 當時參與會議的銀行團決定草擬一份架構, 著重於銀行在進行專案融資時所需考量的環境與社會議題, 這次會議的結果即為赤道原則的前身. 赤道原則是以 IFC 與 World Bank的環境與社會政策及評估綱領為藍圖, 可適用於全球任何產業, 資金成本超過5000萬美金的發展中專案. 銀行內部必須落實與赤道原則一致的政策與作業,僅提供貸款給可以證明符合社會責任及環保的專案.

修正後的赤道原則反應出全球40家金融機構在過去3年採行赤道原則的經驗, 同時也整合 IFC 在近日所修改的評估標準. 在赤道原則的修訂過程中, EPFIs 積極地與客戶, 社會團體以及官方組織交換意見, 主要修改的方向涵蓋下列構面:
  • The Principles apply to all project financings with capital cost above US$ 10 million. This threshold was lowered from US$ 50 million.
  • The Principles now also apply to project finance advisory activities.
  • The revised Principles now specifically cover upgrades or expansions of existing projects where the additional environmental or social impacts are significant.
  • The approach in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to countries with existing high standards fo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ssues has been streamlined.
  • Each EPFI is now required to report on the progress and performance of Equator Principles' implementation on an annual basis.
  • Stronger and bette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including more robust public consultation standards.
已宣佈遵循修正後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涵蓋全球主要銀行, 如ABN AMRO,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 Barclays, Citigroup, Fortis, Banco do Brasil, HSBC, ING, Mizuho, RBS, SMBC, Standard Chartered, BBVA 等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Thomas Friedman專欄:Lead, Follow or Move Aside

佛里曼一年多前這篇專欄文章,肯定對Wal Mart上週在北京供應商高峰會宣布施行「綠色供應鍊」一事脫不了干係,如果沒有意外,他在新書中《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一定繼續表揚這樣的模範生行為。只是,節能減碳固然可以在某些層面帶來經濟上的效益,但整體來看,最後絕對不是皆大歡喜的白吃午餐,那誰是買單者呢。初步看來,Wal Mart是要拉供應商做墊背...



Lead, Follow or Move Aside



September 26, 2007

By THOMAS L. FRIEDMAN


China today is entering a really delicate phase on the climate-energy issue — the phase I like to call “The Wal-Mart environmental moment.” I wish the same could be said of America and President Bush.


The “Wal-Mart environmental moment” starts with the C.E.O. adopting a green branding strategy as a purely defensive, public relations, marketing move. Then an accident happens — someone in the shipping department takes it seriously and comes up with a new way to package the latest product and saves $100,000. This gets the attention of the C.E.O., who turns to his P.R. adviser and says, “Well, isn’t that interesting? Get me a sustainability expert. Let’s do this some more.”


The company then hires a sustainability officer, and he starts showing how green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materials can save money in other areas. Then the really smart C.E.O.’s realize they have to become their own C.E.O. — chief energy officer — and they start demanding that energy efficiency become core to everything the company does, from how its employees travel to how its products are manufactured.


That is the transition that Lee Scott, Wal-Mart’s C.E.O., has presided over in the past few years.


Last July, Mr. Scott was visiting a Wal-Mart in Las Vegas on a day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more than 100 degrees. He happened to notice that a Wal-Mart staple — inexpensive Styrofoam coolers — were not being promoted by the store’s associates. As Andrew Ruben, Wal-Mart’s vice president for sustainability, told me: “Lee walked into the store and said, ‘It’s 105 degrees. Why aren’t we selling any coolers?’ The associates said, ‘We don’t want to sell Styrofoam coolers because of their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So Lee called us afterwards and said: ‘We’re going to have to figure this out.’ By that he meant innovation of a different kind of cooler” that doesn’t come from petroleum-based Styrofoam, which is not biodegradable and usually not recycled.


Wal-Mart on Monday also announced a partnership with the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to measure the amount of energy used to create products throughout its supply chain — many of which come from China.


Said C.D.P. Chief Executive Paul Dickinson: “Wal-Mart will encourage its suppliers to measure and manage thei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ultimately reduce the total carbon footprint of Wal-Mart’s indirect emissions. We look forward to other global corporations following Wal-Mart’s lead.”


China’s leadership is not where Lee Scott is yet. Chinese officials still put their highest priority on growing G.D.P. — their bottom line. Bu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sts of this breakneck growth are becoming so obvious on China’s air, glaciers and rivers that the leadership asked for briefings on global warming. Many Chinese mayors are looking to get clean-technology industries — like wind turbines and solar — started in their cities.


At such a key time, if the U.S. government adopted a real carbon-reducing strategy, as California and Wal-Mart have, rather than the obfuscations of the Bush team, it would have a huge impact on China and only trigger more innovation in America.


Mr. Bush will be convening his climate photo op — oops, I mean “conference” — in Washington tomorrow, which will include Chinese and Indian officials. But, as Rob Watson, the C.E.O. of EcoTech International, which works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China put it: “The Chinese are not going to take anything we say seriously if we don’t set an example ourselves.”


David Moskovitz, who directs the Regulatory Assistance Project, a nonprofit that helps promote green policies in China, was even more blunt: “The most frequent and difficult question we get in China with every policy initiative we put forward is: ‘If it is so good, why aren’t you doing it?’ It’s hard to answer — and somewhat embarrassing. So we point to good examples that some American states, or cities, or companies are implementing — but not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e can’t point to America.”


Too bad. “It was America which put environmentalism on the world’s agenda in the 1970s and ’80s,” recalled Glenn Prickett, a senior vice president for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ut since then, somehow, the wealthiest and most powerful country on the planet has gone to the back of the line.”


Leadership is about “follow me” not “after you.” Getting our national climate regulations in order is necessary, but it will not be sufficient to move China. We have to show them what Wal-Mart is showing its competitors — that green is not just right for the world, it is better, more profitable, more healthy, more innovative, more efficient, more successful. If Wal-Mart can lead, and California can lead, why can’t America?


沃爾瑪首推綠色供應鏈中國供應商臨大考


摘自:經濟觀察報 (2008年10月27日)


不僅要物美價廉,還要環保、節能和透明,這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美國沃爾瑪百貨公司對1萬多家中國供應商提出的新要求。


作為全球範圍內推進 「綠色供應鏈」的第一步,沃爾瑪為中國賣家們規定了一系列詳盡而嚴苛的新標準,但它卻似乎不願分擔由此引發的成本上升。


供應商們已在成本飆升和需求萎縮的「夾擊」下艱難度日,面對強勢又「吝嗇」的沃爾瑪,它們幾乎沒有選擇的空間。


供應商的新指標


明年1月開始,中國供應商將與沃爾瑪執行一份新的供貨協議。這份協議是沃爾瑪新近提出的 「負責任採購」綠色宣言,分解為一個個明確而嚴格的指標,讓商品從採購原材料到賣給消費者的整個供應鏈更加環保,更具社會責任感。


沃爾瑪新協議中規定,所有廠家必須承諾遵守所在地法規,達到嚴格的社會責任和環保標準,並提供相關的認證和證明。這一協議將首先在中國供應商範圍內實行,三年後擴大到沃爾瑪全球供應商。


「(供應商)達到社會和環境標準不是選擇,是必須。一個對加班時間、員工年齡造假,向河流中排放廢料和化學物質,不繳稅,不履行合同的公司,最終產品質量也不會合格。」10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沃爾瑪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李斯閣(LeeScott)對台下大約1000名供應商說。


這次峰會吹響了沃爾瑪打造 「綠色供應鏈」的號角。


三年前,李斯閣發起了沃爾瑪企業環境可持續發展計劃,承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實現零浪費,出售對資源和環境有利的產品。如今,他著手把這一規模宏大的計劃延伸到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並將起點選在了中國。


目前,沃爾瑪在中國共有1萬餘家供應商,每年從中國直接採購價值約90億美元商品。價格低廉的「中國製造」支撐了沃爾瑪的「天天低價」,但一些供應商為壓低成本而壓搾員工、污染環境、犧牲質量的做法,也讓沃爾瑪備受爭議和指責。


沃爾瑪副董事長麥道克(MikeDuke)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中國供應商對公司非常重要,大量中國商品通過沃爾瑪銷售到全球各地。沃爾瑪所有供應商、合作夥伴都必須採取對社會和環境更負責的方式來經營,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適合確立並實施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除了要求中國供應商更嚴格地遵規守紀,沃爾瑪還對它們加大節能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增加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12年,沃爾瑪直接採購的中國200家主要供應商提高能效20%,減少所有產品5%的包裝,消除因產品質量不過關而發生退貨的現象,所有直接供應商申報加工工廠的名稱和廠址,從環保和社會責任最高等級工廠採購的產品達到95%。


在「嚴以律人」的同時,沃爾瑪也為自己設定了一系列節能環保的新指標。它計劃到2010年,中國將開設一家節能40%的新型環保示範店,並減少現有商場能源消耗的30%;在未來2年內,將中國所有商場用水量減少50%。


在李斯閣眼中,沃爾瑪這些新行動的核心是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運營環節和供應鏈,以高能效、對社會和環境負責的方式生產和銷售商品,讓顧客省錢的同時生活得更好。 誰為成本上升買單 如果沃爾瑪為自己和供應商提出的新目標都能實現,它們將聯手創造一個新世界。但眼下一個尚待解決的新問題是,誰來為供應商新增的成本買單,尤其是在成本大幅上升而需求明顯放緩的現在。


按照沃爾瑪的說法,如果一個工廠沒有達到新要求,沃爾瑪將幫助他們制定計劃和措施來解決問題。如果仍然不能改善,沃爾瑪將拒絕與它合作。


一位業內人士說,為了達到沃爾瑪新提出的環保節能指標,短期之內增加技術和設備投資是必須的,但很多供應商原本就利潤微薄,經濟危機爆發後資金更為緊張。如果沃爾瑪不分擔一部分成本或提高採購價格,有些供應商恐怕難以完成新指標。


現在來看,以善於控制成本著稱的沃爾瑪還沒有設計出一套系統的方案,幫助供應商應對「綠色供應鏈」導致的成本上升。 在被多個記者追問後,李斯閣籠統地表示,沃爾瑪削減自己的毛利,製造商提高效率,或者消費者多付一點錢,這些都是可能的選擇。


「我知道我們對供應商的要求很多,特別是這個時候。」李斯閣說,短期內為產品質量增加投入意味著減少公司付出長期代價。長期來看,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將降低所有人的成本。


從以往經驗來看,沃爾瑪通常會要求供應商自己消化新增成本。國際紙業(香港)有限公司是沃爾瑪的包裝供應商之一,該公司一位人士表示,沃爾瑪曾多次與該公司探討控制成本,主要措施是通過優化設計來減少包裝的用量,並在包裝上減少印刷量,由此新增加的設計成本由企業自己承擔。


不過,由於資源節約和生產效率提高,在進行短期投入後,供應商能獲得更多長期收益。一個案例是,沃爾瑪和農產品供應商大連興業源集團一起設計了簡潔實用的水果新包裝,在包裝箱上只用黑字標出產品名稱和產地,省略複雜的彩色圖案。新包裝箱每隻可解決0.7元印刷成本,僅這一項,興業源集團去年就節約了140萬元。

污染河川,越南味丹罰款770萬美金

味丹越南廠停工 味精漲價50%

2008年11月4日

全球第二大味精生產廠味丹國際,因越南工廠遭當地政府勒令停工,引爆亞洲味精供貨吃緊疑慮。國際味精價格在二周內狂飆50%,國內業者大喊吃不消醞釀漲價,漲幅恐創史上新高紀錄。
由於國內味精原料幾乎全來自味丹,業者近期還接到味丹減量供應的通知,預估這波味精吃緊,至少延續到明年第二季。


國內三大味精廠味王、味全、味丹都表示,已在評估味精漲價的可能性,不過漲幅仍在精算中;至於漲價時間點,最快可能在11月底,而業務通路利潤薄弱,將成為第一波漲價的對象。


據統計,國際味精價格近二周內由每公噸1,200美元飆漲至1,800美元。以目前業務用味精一箱的售價約新台幣1,000元至1,100元,不排除這一波漲到1,400元以上的可能性,漲幅將逾三成。此外,由於香菇調味醬、鰹魚調味料等味精替代品,也都有漲價壓力,若業者跟進漲價,影響層面將擴大。

由台灣味丹轉投資持股63%的味丹國際,味精產能僅次於日本味之素。由於味精製程前段由發酵製造麩酸階段屬於高汙染,味丹國際早已將生產主力移至越南、大陸。根據統計,味丹集團味精30餘萬公噸的年產能中,越南廠就占了約18萬噸,除了供應越南、台灣,同時外銷到日本、歐美等地區,而台灣一年約2.8萬噸的味精需求,超過95%以上都由味丹國際供應。

台灣味丹表示,越南廠遭到勒令停工主因是該廠汙水設備不足,根據越南法令規定,將從明年元月起正式停工半年,以越南廠單月味精產能約1.5萬公噸計算,停工衝擊產能將達9萬公噸。

為此味丹已加開台灣廠產能,並協調由大陸廠供應部分需求,將衝擊降至最低。不過以台灣廠單月頂多增加4,000公噸,即使加上現有庫存,粗估截至明年上半年,短缺的產能至少3萬噸以上。
在越南廠停工後,歐美、日本等地的外銷訂單轉移由台灣、大陸廠供應,由於日本市場指定由台灣廠出貨,一年味精產能需求達3萬公噸,加上台灣本地的需求每年也達2.8萬公噸,國內業者搶味精的場面,短期內恐怕難以避免。

此外,根據味丹國際規劃,明年下半年起,越南廠將透過減量生產,同時增建汙水處理設備,以符合越南法令;味精供應吃緊情況,恐怕要持續到明年下半年。


東南亞 環保意識抬頭

味丹國際的越南廠被勒令停工,凸顯出東南亞的環保意識開始抬頭;過去台資業者為了降低成本,將高汙染的產業往東南亞搬的作法,未來將面臨大挑戰。

再者,從味丹廠停工,立刻造成國際味精價格劇烈波動,同樣顯示出國際化時代來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關係日益密切,牽一髮而動全身。

味丹國際此次之所以被停工,主要是因為超量生產、汙水處理設備不足,不僅被越南政府處以776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2.56億元的鉅額罰鍰,根據法令規定,明年元月起味丹國際將停工半年。

味丹國際規劃,明年第二季將向越南政府提出新增汙水處理設備的計畫,除了請求先將產能減少至符合現有汙水處理設備能負荷的產量,同時趕工新建汙水處理設備,以時間換取空間,將傷害降到最低。

市場預期,即使越南政府同意味丹提出的改善計劃,讓味丹復工,明年下半年味丹國際的味精月產能,恐怕頂多只有0.8萬公噸,不到原先的一半。此外,這兩年原物料價格大漲,味丹國際要新增汙水設備,至少要再花新台幣6、7億元。

味丹國際當初未即時增加汙水處理設備,現在至少面臨三項損失:鉅額罰款、營運受創,還有一項是國際競爭力。進入全球村時代,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味丹國際出狀況,競爭同業如日本的味之素、韓國的希傑、大象等味精廠,坐收味精漲價的好處之外,還有機會搶味丹國際的客戶,一來一回之間,企業的競爭力將被拉開。

來源:台灣《經濟日報》

Vietnam Cracks Down on Polluters

By Martha Ann Overland / Hanoi

Long before a government report confirmed it, villagers living along the banks of the Thi Vai river in the Mekong Delta knew full well that the waterway was dead. They had complained for years that industrial waste discharged into the Thi Vai had poisoned their wells, killed all the fish and was making them sick. Yet it wasn't until cargo companies refused to dock at the river's main port — saying that the toxic brew was eating through the ships' hulls — that Vietnam officials were willing to get tough on polluters.

Last month, with pressure mounting, investigators announced they had caught a Taiwanese-owned monosodium glutamate factory red-handed. Though it had taken three months of undercover work, inspectors discovered that Vedan Vietnam, a foreign-owned company, was illegally dumping untreated waste into the riv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inister Pham Khoi Nguyen called it "not just a violation but, in fact, treacherous behavior." An unprecedented crackdown followed: a Korean MSG manufacturer was nabbed dumping toxic waste. Several foreign-owned starch factories, which can release cyanide during processing, were shut down. On October 10, inspectors caught a Vietnamese leather tanning company pumping carcinogenic chemicals into a river in Ho Chi Minh City.

This sudden, aggressive enforceme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has become almost a rite of passage for industrializing nations. Now it's Vietnam's turn.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s embrace of the free market has lifted millions out of poverty over the last decade. But just as in neighboring China,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have been largely pushed aside in the race to build factories and industrial parks, few of them equipped with adequate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The predictable result: pollution of the country's lands and waters on a shocking scale. According to Vietnam's state media, thousands of large — and small-scale industries — discharge at least 33,000 cubic meters of waste into the Mekong River system every day. Midwife Le Thi Thanh Thuy, who lives a kilometer from the Vedan plant, tells pregnant women living along the Thi Vai River not to drink the water. Even some well water burns people's skin and isn't used to wash clothes. "They are so poor, they don't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rice," says Thuy. "So how can they buy water?"

Enforcement gets short shrift, because local governments benefit from development, says Doan Canh, a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for Tropical Biology.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only a few environmental inspectors, who typically must get permission from factory owners to inspect an industrial site. And when a company is found to be illegally discharging wastewater, the fines are too low — Vedan was fined several times in the past for a total of $1,400 — to be a deterrent. "I gave evidence of serious pollution from these factories, particularly Vedan, in 1994," says Canh. "But the relevant state agencies have let those violations continue for years."

What angers villagers is that the pollution is there for anyone to see. Le Thi Nung doesn't need a scientist in a lab coat to tell her that the river is full of poison. Her village in Dong Nai's district of Long Thanh once depended upon fishing and small farms. "After Vedan opened, the pollution killed all the fish so I had nothing to feed my seven children," she complains, adding that the factory brought few of the promised benefits, only cancers and stomach ailments. With no other options, Nung's 19-year-old daughter married a Taiwanese man twice her age. The family now lives on the $100-$200 she sends home every mon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 beginning to threaten some of the economic gains Vietnam has made. Once lucrative shrimp farms are dying, and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market itself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 are undermined by images of poisoned rivers. And while it is doubtful that the Thi Vai river's chemical stew could actually eat through a steel hull, the threat that ships would not stop at the Go Dau port, delivered a clear message about the potential economic impact of pollution.

On Tuesday, October 14, Prime Minister Nguyen Tan Dung ordered the government to get tough on polluters. It fined Vedan $16,000 and ordered to the company to pay $7.6M in environmental back dues it owes. These are fees the company was supposed to pay in order to pollute. They had not paid these fees in several years and so criminal charges could still be filed. This should send out a clear message to all manufacturers, says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inister Pham Khoi Nguyen.

But the Prime Minister's call for tougher enforcement also cautioned local authorities to bala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development to ensure growth is sustainable. In a press conference after the charges against Vedan were made public, Nguyen,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inister, conceded he was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Many local officials have called me to say that we have to lower standards on the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inister said, "otherwise they can't attract foreign investors."
Meanwhile, Vedan is still making condiments for Vietnam's dinner tables. Despite the tough talk, it does not appear that the government is going to shut them down.

來源:美國《時代週刊》(Time)2008年10月17日

Vedan company’s operations temporarily suspended
2008年10月8日

The Vedan’s plant discharged around 1,493 cubic metres of fluid waste water and 5,159 cubic metres of untreated waste water a day into the Thi Vai river.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NRE) has requested that southern province of Dong Nai temporarily suspend the Taiwanese-owned Vedan company’s operations until it complies with waste treatment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Vietnamese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Vedan will have to pay a VND 267.5 million fine due to a series of violations of rules which resulted in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a recent decision, MNRE requested Vedan to pay du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ees totaling almost VND 127.27 billion.

The ministry has asked the Prime Minister to allow the Vietna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und to receive and use the collection fees from the Vedan company and other companies that have discharged wastes into the Thi Vai river.

The company has been asked to remove all pipelines and sewerage treatment systems within one month, as well as to cease the discharge of waste products.

Vedan commenced operations in Vietnam in 1991, specialis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MSG, acid powder, sugared water, Sodium Hydroxide, and other bio-products. Its system of plants covers 120 hectares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 of Dong Nai.

來源:VNA 越南通訊社

Vedan pollution double findings

2008年9月30日

Monosodium glutamate (MSG) producer Vedan dumped nearly 110,000 cu.m of post-fermentation molasses residue and solid waste every month into the Thi Vai River – 2.5 times higher than earlier findings,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nounced on Sept. 29.

An earlier investigation by the ministry and the Environment Police Department said the company had discharged 45,000 cu.m of post-fermentation molasses waste into the river. However, after discovering that the firm had built a submerged pipeline to discharge effluent into the river the estimate was markedly raised, said Luong Duy Hanh, from the Ministry’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In addition, more than 800 cu.m of waste mud was discharged into the Thi Vai River daily, said Hanh.

To avoid detection, the company stored the post- fermentation molasses waste from monosodium glutamate and lysine factories into a 7,000 cu.m container unit. A second container of 15,000 cu.m and some other smaller containers of 1,500 cu.m were also buried. The containers were connected by a system of pipelines and the waste pumped into the middle of the river some eight metres below the surface, said Hanh.

Nguyen Son Tu, who works for Vedan, said the waste was pumped into river for 12 hours each day.

Ministry officials said water quality tests found that pigment levels in the Thi Vai River were 3,675 times higher than permitted levels, while COD levels were 2,957 times, BOD5 levels 1,057 times higher, and TSS and ammonia more than 100 times higher.

After the Ministry’s first investigation, Vedan would have to pay the cost of restoring the River, which is now devoid of life, and compensate those whose health had been damaged as a result of their illegal activities. The company has also been ordered to pay earlier environmental fees totalling 5.74 million USD, which they had avoided for years.

Tran Hong Ha, the deputy minister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aid the official decision on punishments would be made public this week.

來源:VNA 越南通訊社

味丹越南廠恐遭罰1.7億 污水排放超標 罰款高將衝擊獲利

味精大廠味丹國際,在越設廠多年,日前驚傳因污水排放處理不佳而遭重罰550萬美元(約1.76億元台幣),創食品廠首例,除使在港股價一度跌逾1成,且因罰金過高,下半年恐盈轉虧。台系食品同業更擔心,越南投資成本已逐年墊高,此舉恐再掀寒蟬效應,統一(1216)、大成(1210)等同在越南布局的食品廠則表示,暫不考慮撤資。

得不償失

根據香港外電報導,因有越南官員指,味丹越南廠因違反當地環保條例,雖曾警告味丹多次,不過味丹卻置之不理。為給予懲罰,除考慮關閉味丹廠房,也考慮開出金額達550萬美元的高額罰單。

味丹國際主管昨證實說:「越南自然資源環境部確實曾對子公司Vietnam Vedan展開調查,主要鎖定涉及排放污水等事項,調查結果有部分違反環保法令。」但該主管強調,越南官方尚未正式作出制裁,不僅罰金未定,目前越南廠也營運正常,並未停工。

股價一度跌逾1成此一利空消息,仍嚴重衝擊在港掛牌的味丹國際股價,市場擔心味丹國際下半年獲利將受影響,股價盤中一度大跌逾1成,終場以0.46港元作收,跌幅7.07%,同時也連帶影響其他在越投資的台資食品股股價,如統一中控收盤2.18港元,下跌0.05港元;大成食品也跌0.01港元,收1.75港元。

重新調整發展策略

事實上,以越南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味丹國際,在越南當地獲利相當好,上半年稅後純益927.8萬美元(約2.97億元台幣),年增率16.1%,EPS(每股純益) 0.195元。

台灣母集團味丹執行董事兼執行長楊坤祥說:「味丹國際上半年因應原物料成本上漲,順利漲價15~16%,下半年也會持續調漲產品價格,預估漲幅與上半年差不多,下半年業績仍然能夠成長10%以上,業績並不看淡。」

對於越南官方近期對外資投資設廠的管理政策趨嚴格,繼中鋼投資冷軋廠一案受阻,恐另覓地點外,近來又傳出味丹國際因違反環保法規而遭重罰。台系食品業者私下抱怨說:「近年越南工資上漲,地價也狂飆,加上管理趨嚴,租稅優惠不再,使得不少台商都考慮重新調整發展策略。」
統一暫不考慮撤資在越布局飼料、水產業的食品大廠統一,昨日主管則表示:「投資當地都必須要符合環保工程,不會游走在法律邊緣,加上越南廠上半年的獲利仍較去年同期成長65%,因此認為越南仍值投資,暫不考慮撤資。」

統一主管更私下分析,越南人口8400萬人,算是開發中國家,受飼料市場景氣好轉帶動,轉投資越南子公司上半年稅後純益2.4億元,年增65%,相較統一在其他東南亞市場仍虧1.5億元,越南市場表現一枝獨秀,因而暫不考慮放棄。

至於雞肉大廠大成,也同樣看好越南的成長潛力,今年才加碼開出水産飼料爲主的新廠房,大成主管認為,越南位居中南半島的重要樞紐,估計今年越南廠可貢獻母公司1.5億元獲利,可較去年成長50%,因此目前規劃,以先適應當地新政策為主,暫不考慮撤資。

來源:蘋果日報(2008年9月27日)

友達光電獲得台灣第一張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最高等級查證證書

友達光電獲得台灣第一張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最高等級查證證書

2008年8月7日

TFT-LCD 面板廠商友達光電公司 (2409) 今天宣布,友達2007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CSR Report)獲得全球永續發展報告書協會第三代綱領A+等級 (GRI G3 Level A+)證書,友達是全球TFT-LCD產業及國內第一家獲得A+等級認證的企業。

友達表示,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獲得A+等級認證,展現友達在經濟、環保與社會三大方面的資訊揭露,符合高度透明、資料完整與平衡報導水準。

友達在2006年發行第一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2007年出版的第二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即獲得第三者查證符合GRI G3 Level A+的國際最高等級標準,顯示出友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

友達表示,公司一直致力於企業社會公民與環境責任,並將此精神融合在營運策略中,包含公司政策、內部營運管理模式、執行程序及教育訓練規劃等。同時將資訊以透明、完整、平衡報導的方式揭露在報告書中,以向投資人、客戶、員工、社區等利益團體宣告。

瑞士通用檢驗公證集團 (SGS)東亞區營運長DennisYang表示,對於友達在企業社會公民責任上的努力,以及其將報告書以符合國際標準綱領方式揭露,給予高度肯定,堪稱企業的標竿。他指出,此次由 SGS英國主任查證員Rita Godfrey所召集的評審委員會,在近 2個月的嚴謹查證過程後,一致通過給予頒發全球永續發展報告書協會第三代綱領A+及AA1000AS認證,肯定友達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資訊揭露的完整性及正確性,認同其在經濟、環保與社會等三方面的平衡發展。

友達總經理陳來助表示,如同企業年報透明揭露財務資訊,企業社會責任資訊更需要以國際標準完整呈現,友達希望未來每年能持續藉此報告書,以誠信、透明的方式與全球投資人及客戶等溝通。友達未來將更積極推動『友達綠色承諾』,提倡企業環保文化,帶給社會最大利益。

來源:中央社

友達2007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http://auo.com/auoDEV/extras.php?sec=downloadcentercsr&ls=tc

《中國新聞週刊》改革開放30年最具責任感企業

主辦單位:中國新聞週刊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

獎項說明
(1) 本獎項為年度評選;
(2) 本獎項授予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有傑出表現的企業;
(3) “改革開放30年 最具責任感企業”獎項名額為15名;
(4) “改革開放30年 最具責任感企業”將遵守公正、公開、公平的評選原則。

評選說明: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81027/15305434721.shtml
問卷連結:www.csrforum.com.cn/news/pxlc/jysb.doc

雅培與世界健康基金會啟動兒童健康教育活動

雅培與世界健康基金會啟動兒童健康教育活動

2008年10月27日

近日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那些帶孩子前來篩查腎結石的焦急父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關愛:由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Project HOPE)和雅培基金會發放的相關教育材料以及症狀指導,以使家長們及時獲得資訊,並幫助患兒及時進行診治。

“及時的專業醫學諮詢可免除父母的擔心,並及時瞭解診斷和治療的途徑。”雅培國際營養品部高級副總裁陳芳田說。為此,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Project HOPE)得到了雅培基金會的支持,積極與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合作,啟動教育活動,向最需要診治的嬰幼兒父母盡可能地提供幫助。

通過雅培的幫助,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正在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向公眾發佈相關聲明並張貼相關資訊。一支由護士,醫生以及社會工作人員組成的特殊隊伍也已被安排幫助引導父母及孩子就醫檢查並進行治療。目前,已經有20000名前來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以及其他地段兒童醫院的求診家長,接受了指導。此外,一條由雅培基金支援的24小時熱線電話也同時啟動,用於及時幫助回答廣大家長的問題並解除擔憂。

“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對中國尤其是中國兒童的健康關懷已有25年之久,其間,雅培是我們在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長期合作夥伴。”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主席以及首席行政官John P. Howe博士。“我很高興看到通過我們與雅培的共同努力能夠幫助這些孩子獲得及時的救治資訊並幫助他們重獲健康。”雅培國際營養品部高級副總裁陳芳田說,“作為中國企業社會公民,雅培將通過我們在科學營養以及小兒醫學領域的專長,幫助中國政府以及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提供必要的健康護理支援。”據悉,雅培所有營養品的奶源均非來源於中國,也與本次奶粉污染事件沒有任何聯繫。

關於雅培

雅培公司是一家致力於藥品、營養品、醫療器械和診斷設備的研發、生產、以及市場推廣的國際性的、服務領域廣泛的醫療公司。雅培公司擁有68,000名員工,其產品在130多個國家上市。若需瞭解更多資訊,請登陸雅培公司網站: www.abbott.com

關於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Project HOPE)

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成立於1958年,其使命為為需要健康幫助的人們提供長期的自我幫助的解決方案。通過被公認的世界首個和平時期的醫院船,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現在5大洲超過35個國家進行醫療訓練和健康教育活動。歡迎訪問www.projecthope.org

來源:新華報業網

百事公司榮獲“食品安全示範單位”稱號

百事公司榮獲“食品安全示範單位”稱號

2008年10月27日

近期,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主辦,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衛生部、國家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和中國企業聯合會等多個政府單位共同支援的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年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在年會上,百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榮獲 “食品安全示範單位”稱號,並被授予榮譽證書和獎牌,共有約20家跨國公司獲此殊榮。本屆中國食品安全年會旨在構建中國食品安全聯盟,築造集預警、監測、快速反應市場動態於一體的全國食品安全網路。

百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運營副總裁梁家祥表示,“對於食品飲料企業來講,食品安全是頭等要務。能夠獲此殊榮,是中國政府對百事公司在確保食品安全方面所做諸多努力給予的積極肯定。百事公司價值觀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愛我們的客戶、消費者和賴以生存的世界’,堅持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健康、營養的產品是百事公司所長期秉承的一貫理念,也是百事公司‘目的性績效’發展戰略(Performance with Purpose 即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回報社會)中,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嚴格要求。作為一家食品和飲料公司,百事公司將一如既往地嚴格控制品質管制,確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 繼續投身於科學研究與實踐,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和飲料。”

食品安全是關係民生的頭等大事,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市場監管任重而道遠。食品行業的發展必須強調食品安全,讓消費者享用安全、放心的食品,是食品企業立足的根本。百事公司多年來積極參與到中國政府的食品安全行動中來,通過堅持實施嚴格的品質控制規範化管理模式,和生產內部流程全方位監控體系,以不斷改進產品的營養性能為目標,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同時,百事公司還認真履行企業責任和義務,嚴格自律,本著對消費者高度負責的態度,發揮示範企業的模範作用,與其他企業一起,共同努力,為打擊假冒偽劣,淨化消費市場,切實維護食品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社會良好、快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據悉,百事中國品質管制在百事國際集團流程中名列前茅。2008年5月,百事中國參與了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倡議並發起,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衛生部及國家品質檢驗檢疫總局等12家部委單位共同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兒童食品安全行動”,並成為首批戰略合作夥伴

百事公司簡介

百事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和飲料公司之一,主要業務包括:菲多利休閒食品、百事可樂飲料、佳得樂運動飲料、純果樂果汁和桂格麥片食品。2007年全球銷售收入超過390億美元,業務範圍遍及世界上近200個國家,全球員工超過18.5萬人。百事公司致力於可持續發展,包括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公司將其解釋為“Performance with Purpose”,即:既要實現公司的業績,又不忘企業社會責任。百事公司在中國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涵蓋了參與經營所在地的公益事業、消費者權益保護、環保行動、社區服務、員工權益保護等多個方面。

來源:央視網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節能不「紙」盡 讓環保從「林」開始

節能不「紙」盡 讓環保從「林」開始

去年以來,萬物飆漲,全台麵包糕餅店倒閉千家,連甜甜圈的洞都變大了;油價變不停,甚至每週浮動一次,但是知名券商仍預言每桶原油即將上看200美元;中秋節颱風來襲已經夠掃興,然而全台每年因燒烤而砍伐的林木等於87個大安森林公園的事實,更是令人無言。地球似乎快被人類玩完了,資源短缺的事實近在眼前,逼著大家節約欲望,然而有些節約經常是力不從心,例如紙。

辦公室裡,我們想回收廢紙雙面影印,卻可能總是印在同一面;回到家想要上網看小說,但是疲倦的雙眼就是抗拒螢幕到底,何況我們連上廁所都不想錯過那些故事,於是按了列印鍵。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在「紙」這件事上,聰明的商人自有補償之道,滿足消費者的環保欲望。

堅持「對的紙」,從林地就用心

「辦公室族群如果真想為環保做出貢獻,就是開始去選對的紙張,我們鼓勵大家了解紙張的來源與製造是否環保。」億王亞哥公司(Advance Agro)的資深執行副總裁兼國際發言人席拉威(Thirwit Leetavorn)振振有詞地說。他口中自家所賣的「對的紙」,並非一般人認知的再生紙,而是從製紙源頭──樹,就開始環保的「Double A」影印紙。

泰商億王亞哥自20年前計畫進入造紙產業,就積極發展具高度環保理想的製造方式,包括重金興建大型造紙城、實行全面能量回收,例如回收木材廢料做生質燃料,或是建蓄水池,儲存雨季大量雨水。除此之外,他們研發速生樹種,以契作方式,使百萬農民在自家田耕種「造紙樹」,農民因此成為資方的紙漿供應商,據此得到額外收入。這套生產模式,使億王亞哥不必耗費土地資本,也幫助附近農民每年平均增加三分之一的收入,又因為不占多餘空地,維持生態多樣性,符合上世紀末、1992年地球高峰會(UNCED)提出的「永續」概念。

「永續經營就是經營單位要有負責任的經營管理概念,也就是在經營時要考慮經濟、社會、環境三方平衡。所謂永續經營的精神,就是考慮它的經營方式是否符合所要求目標的平衡,也就是在經濟上獲利、能照顧當地社區農民、也能兼顧環境保護。」研究生物事業管理十餘年的嘉義大學教授李俊彥分析。

FSC認證,哈利波特也要有

無獨有偶,歐美在上個世紀末,也興起一個公開而嚴謹的林業管理組織「FSC」(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管理委員會, 以下簡稱 FSC )。「FSC」來自一群木材使用者、商家、環保代表與人權組織的努力,正式成立於1994年,企圖透過獨立審核制度與核發認證,使森林資源得到更有效管理,足以持續發展。

FSC以林地為檢證基礎的認證作業,核發的認證主要有兩類:「FSC-FM證書」(Forest Management,森林管理證書)與「FSC-COC證書」(Chain Of Custody,產銷監管鏈證書),其涉及產業除了森林管理外,還有木材加工業,如家具業與紙業。

FSC-COC證書的精神,是追蹤FSC認證的木材在產銷流程中能確實依比例使用,所以產銷鏈的任一環節要得到認證,都非易事。以位居產銷流程末端的出版社為例,要出版一本各協力廠商(紙張、製版、印刷)都通過認證、印有FSC-COC標章的書,更是難如登天。

然而,末端消費者的強烈訴求,卻逼使FSC認證下的產銷體系一一成形。2007年環保界的美談就是《哈利波特》完結篇《死神的聖物》(The Deathly Hallows)在作者羅琳女士要求下,號召出版社,以環保用紙印製書籍,結果單是美國版首刷的1200萬本中,就有六成五使用FSC認證紙。

知名企業響應,綠能風潮襲台

其實,FSC早已在歐美各地聲名遠播,除了2008年荷蘭的FSC產品市占率即將上看25%,商業印刷領域中,全球最大運動用品銷售商耐吉(Nike)的球鞋吊牌,與華納音樂(Warner Music Group)在美國的CD與DVD影音產品包裝紙,都指名使用FSC認證紙。

現在FSC掀起的環保風潮,也延燒到台灣。國內老字號紙業集團永豐餘,其下造紙事業高雄久堂廠在2008年1月,成為國內首家取得此認證的紙廠。「永豐餘規模大,在海外會比較早感受到市場趨勢,產業界都很現實,當一直合作的廠商問你,我們要FSC的紙,你們有沒有?沒有,那就對不起,我們要找別人。中國東南方很多印刷廠,是很多歐美大書店的客戶,他們都會接到FSC的訂單。」永豐餘紙與紙業事業部總經理彭振洋坦率地表示。

永豐餘的企圖不止於一座紙廠,也不止於海外市場,他們將全力開發FSC認證的全系列商品,使旗下關係事業如印刷公司或回收廠都通過認證,成為一條完整的綠色產業鏈,要讓台灣消費者趕上國際級環保浪潮。

來源:2008年 10月號 《30雜誌》

沃爾瑪給中國供應商戴上緊箍咒

沃爾瑪給中國供應商戴上緊箍咒

2008年10月23日

沃爾瑪連鎖公司(Wal-Mart Stores Inc.)的中國供應商正承受著成本上升、需求下降的巨大壓力,現在他們又將面臨沃爾瑪提出的一系列嚴格的環保和安全規範要求。沃爾瑪首次全球供應鏈峰會本周即將在北京召開;這家全球收入最高的零售商屆時將公佈這套可能成本不菲的新規範。預計將有數百家供應商、非政府組織以及中國政府官員參加會議。

一家服裝企業表示,沃爾瑪發布這些計劃的“時機簡直糟得不能再糟了。沃爾瑪需要說清楚誰為這個埋單,我們還是他們?”

沃爾瑪表示,明年將分階段對中國供應商實施節能要求,到2010年把相關要求擴展到全球範圍。直接向沃爾瑪供貨的製造商還必須向沃爾瑪提供他們的供應商名錄。沃爾瑪發言人托瓦(David Tovar)說,這些企業應能通過減少浪費環節來彌補成本。

這一舉措是沃爾瑪一項3年期計劃的下一階段內容,這項計劃計劃在沃爾瑪全球7,400多家分店提高能效,減少浪費。

沃爾瑪說,將要求第三方認証確保供應商達到當地法律在安全、勞動用工和環保方面的規定。今年夏天,沃爾瑪已開始要求對供應商是否遵守勞動法規進行外部審計。此外,沃爾瑪承諾採取措施提高中國113家商店的節能標準;計劃在2010年之前將每家商店的能耗降低30%、用水量減少一半。

沃爾瑪還計劃在中國開一家示範店,將能耗降低40%。沃爾瑪首席執行長斯科特(Lee Scott)在北京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估計新計劃會遭到供應商的反對;因近期經濟下滑,沃爾瑪不斷要求壓低供應報價,這些供應商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中國華南地區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低成本商品生產基地。由於成本不斷飆升,環境和勞動法規日益收緊,今年以來該地區已有數千家工廠被迫關門歇業,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本月早些時候,數千名被解雇的工人聚集在倒閉的合俊(Smart Union)工廠大門外進行抗議,該公司是玩具製造商美泰公司(Mattel Inc.)及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的供應商。斯科特說,一些人主要是擔心這一計劃耗費幾何?但當我們在沃爾瑪商店推行可持續計劃的時候,我們發現,消除浪費、縮小包裝、改善運輸燃油效率等措施能節省大量成本。他還說,我並不指望人們立刻跳起來說這個計劃太好了。一部分人對此表示懷疑是正常的。

沃爾瑪在中國公開提出環保和能效目標是個冒險舉動。紐約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的發言人博韋(Julia Bovey)說,我們有一個可衡量的時間表來對他們作評估。

這家環保組織的一位負責人格裡爾(Linda Greer)說,並非沃爾瑪的所有要求都需要供應商採取成本不菲的措施或購買新設備。她以今年夏季該組織對中國紡織企業所作的一次考察評估為例說,有很多容易實現的途徑。他們發現,一些工廠有20%的產品因達不到質量標準被拒收,造成很大浪費。

斯科特說,沃爾瑪將與非政府組織(如環保活動組織)一道監督規定實施狀況。該公司將同時採用自己的內部檢查人員、外部聘請的審計人員以及來自中國政府的檢查人員。沃爾瑪稱,如果確定一家公司不符合資質要求,它將與這家公司一起檢查是哪方面的不足,並給予它一段時間整改以期最終符合標準。

過去一年時間裡,中國產品一直被安全問題所困擾,包括被污染的寵物食品、含鉛玩具以及最近的毒牛奶事件等等。到2009年,沃爾瑪將要求部分供應商提供它們每個生產工廠的名稱和廠址。斯科特說,建立一條從原材料到供應商的“可識別鏈條”將有助於確保產品安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供應商擔心如果不遵守要求會丟掉沃爾瑪的業務。沃爾瑪表示,他們希望到2012年消除因商品瑕疵而導致的顧客退貨現象。

此外,沃爾瑪計劃未來四年與供應商一道努力,將向其直接供貨的200家最大的中國工廠的能效提高20%。在沃爾瑪商店自身的節能計劃方面,沃爾瑪在北京北部的一家分店號稱實施了一系列節能措施;公司管理人士表示,如果實踐証明措施有效,可能最終會向大陸範圍內所有商店推廣。這家分店採用了低耗電的LED(發光二極管)照明設備,能將店內用電量減少15%;在人流量較低區域採用感應裝置關閉不必要的照明燈;冷櫃使用滑動門,比敞開式更能保存冷氣。但公司人士表示,這些措施同樣成本不菲。他們拒絕提供具體數字,不過舉例說,6,000只LED照明燈和滑動門冷櫃就需要專門從供應商霍尼韋爾(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和三洋電機(Sanyo Electric Co.)分別定做。

來源:華爾街日報

沃爾瑪苛刻新協議抬高供應商門檻
2008年10月23日

成千上萬的中國供應商將面臨世界最大零售商沃爾瑪的「苛刻」新協議:到2012年,沃爾瑪產品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均達最高等級的必須占95%。這是記者昨天從沃爾瑪「可持續發展北京峰會」上獲悉的。

「如果你賣給我一雙鞋,希望你能告訴我們這雙球鞋在哪裡組裝;當這雙球鞋有毛病時你能準確找出問題的根源。」沃爾瑪公司副董事長麥道克在昨天會上表示,沃爾瑪的目標是到2012年消除因產品質量不過關而發生退貨的現象。

據悉,沃爾瑪新供應商協議標準將在今年11月實施,首批將在服裝領域施行,逐漸覆蓋到所有的商品領域。新協議將率先在出口到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中國供應商中實行。

沃爾瑪這一新舉措在業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新標準推高的商品成本如何消化?沃爾瑪是否和廠家共同承擔成本的上升?記者就此追詢沃爾瑪高層,但沒有得到明確回答。

供應商「門檻」大大提高

沃爾瑪的中國供應商數以萬計,每年從中國直接採購價值約200億美元的商品。在此次峰會上,沃爾瑪正式公佈了新的供應商協議,要求所有廠家必須經由廠家所在地法規及嚴格社會環保標準的認證。昨天,沃爾瑪公司副董事長麥道克向記者透露,在3個月時間內,沃爾瑪將從產品出口到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中國供應商開始實行這一新的協議。3個月後,此協議將會推廣到全球所有向美、英、加三國出口的供應商。3年後,所有與沃爾瑪簽署協議的供應商都必須簽署這一協議。供應商要保證其各工廠遵守法律,並提供對工廠定期的嚴格審核證明。到2012年,沃爾瑪還要求所有直接供應商從環保和社會責任達到最高等級的工廠採購的產品達到95%。

「我們的審核以環境標準為重點,如果有一家工廠不能滿足沃爾瑪的標準,我們將為其實施補救方案。」麥道克說,在經過一段時期的幫助後,如果該工廠依舊沒有改善,或者供應商使用的是一家不符合標準的工廠,沃爾瑪將會取消與這一供應商的合作。沃爾瑪將會加強隨機的審核,同時要求所有的供應商接受第三方的審核。

麥道克還透露,沃爾瑪將要求所有直接進口商以及所有自有品牌和非品牌的供應商申報加工工廠的名稱以及廠址。沃爾瑪會於11月開始在服裝商品區域實行這一措施,然後推廣到家居用品、玩具直至其他商品大類。到2009年底,全部零售產品必須滿足這一要求。

「這究竟意味著什麼?舉個例子,如果你賣給我一雙網球鞋,我們希望你能告訴我們這雙球鞋是在哪裡組裝的,以及分包商所扮演的角色。如果這雙球鞋有任何毛病,我們希望你能給予準確的答覆,並能夠找出問題的根源。」麥道克表示,沃爾瑪的目標是到2012年將消除因產品質量不過關而發生退貨的現象。

4年後須提高能效20%

昨天,出席此次峰會的國家商務部姜增偉副部長表示,由於重視不夠,目前國內的零售企業都是能源消耗大戶,大型百貨店、零售連鎖店能源消耗占運營總成本的40%,有著很大的節約空間。姜增偉表示,自去年起商業部推廣「零售業節能行動」,推廣萬家環保店節能減排,採用節能技術,力爭到2010年,實現零售業萬元營業額能耗降低20%。

沃爾瑪公佈新協議抬高供應商門檻

沃爾瑪對供應商在能耗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耀昌表示,沃爾瑪將與中國的供應商合作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目標是到2012年沃爾瑪直接採購的中國200家主要供應商提高能效20%。在採購商品方面,沃爾瑪將向低能耗商品傾斜。他舉例說,到2011年,沃爾瑪計劃使出售的所有高能耗電器比現在節能25%,相當於減少8000噸煤炭的能源消耗,為消費者節省1600萬元人民幣的能源開銷。

與此同時,沃爾瑪也啟動新型環保商店。陳耀昌表示,到2010年,沃爾瑪中國將使所有商場水資源消耗減少一半,同時設計並開設一家新型環保示範店,它將節省40%的能源使用。除此之外,在未來2年內,沃爾瑪將減少現有商場能源消耗的30%,著力減少各商店水資源消耗,達到節水50%的目標。

記者追擊

供應商擔心:新標準帶來成本上升如何消化?

由於新勞動法、原材料漲價等原因,中國供應商的商品成本上升比較快,此次沃爾瑪提出新的供應商協議,一些供應商認為可能造成商品成本比較大的上升。這部分的成本,究竟是由供應商單獨承擔,還是由沃爾瑪和供應商一起承擔?以低價取勝的沃爾瑪是否願意讓商品的價格提高?這是供應商比較大的疑慮。

楊先生是沃爾瑪休閒食品的供應商之一。昨天,針對沃爾瑪的「綠色包裝計劃」,楊先生表示,和沃爾瑪合作的利潤已經非常低,而國內環保材料價格更貴,這使得本已非常微薄的利潤將幾乎無利可圖,最終可能導致一些供應商退出沃爾瑪供應鏈。

沃爾瑪回應

社會可以接受成本稍微高一點

對於沃爾瑪是否和供應商一起承擔由此產生的成本,沃爾瑪公司總裁兼CEO李斯閣沒有明確回答。他表示,如果給一個選擇,是破壞中國的環境,還是多付一點錢?我覺得社會可以接受成本費用稍微高一點。可持續發展是沃爾瑪響應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如果我們想要確保它取得成功的話,我們和供應商就要彼此幫助。在成本方面,沃爾瑪是不是要削減自己的毛利,客戶是不是要多付一點錢,製造商是不是提高效率,或者是他們的毛利比較高是否應該減少一點,這些都是未來我們要考慮的問題,在不同的條件下也有不同選擇。

商業專家叫好

沃爾瑪環保舉措將實現「三贏」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利認為,沃爾瑪此舉是用市場之手來推行環保,是一個讓供應商、零售商和消費者「三贏」的舉措。沃爾瑪作為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公司,利用自身龐大的市場採購能力帶來的「話事權」,在供應鏈環節強制性推進環保,具有良好的示範作用。王利說,沃爾瑪「綠色環保計劃」有效地限制了市場過度包裝,供應商至少不會為了迎合零售企業的需要,採用過度包裝。

同行認財

節能從「自家門店」做起

昨天,記者就沃爾瑪在供應鏈領域推行環保一事採訪了深圳一些大型商業企業。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連鎖超市華潤萬家,相關負責人劉先生認為,沃爾瑪要求在商品包裝上使用環保包裝是一件好事。華潤萬家目前也在提倡「綠色供應鏈」。而家樂福公關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家樂福目前還沒有計劃通過供應鏈渠道推廣環保包裝,但家樂福在中國主要推廣「節能在我『家』」的活動,這一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減少20%的能耗。

來源:深圳商報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安利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京全球首發

安利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京全球首發

2008-10-17

安利《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於2008年10月11日晚在北京盛大發佈,據悉,這是美國安利公司首次進行的全球公開發佈,在報告發佈會上,安利公司宣佈將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正式合作成立"安利環保公益基金",用於在國內開展環保宣傳教育等公益活動和項目,安利公司首次捐助人民幣300萬元,未來兩年內的捐款將達1千萬元。

報告發佈當晚,還舉辦了"2008安利(中國)愛心評選頒獎典禮",對2006-2008年間安利中國的公益專案進行回顧和總結,並現場頒發了最佳項目創意獎頒獎、最佳可持續價值獎頒獎、最佳政府評價獎頒獎等多個獎項。

社會責任是企業的理念,不是戰略

在2008年10月11日晚的安利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佈會上,安利公司宣佈將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正式合作成立"安利環保公益基金"。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李偉表示,基金將用於在國內開展環保宣傳和教育等環保公益活動及項目,安利公司首次捐助人民幣300萬元,未來兩年將捐款達1千萬元。

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開始陸續發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私營企業這個領域,能真正關注自己社會責任的企業還屈指可數。美國安利公司總裁德.狄維士在報告發佈會上表示,選擇到中國首發全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因為安利在中國有許多企業慈善活動方面的專案。

美國安利公司總裁德·狄維士說,之所以如此宣傳安利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基於兩點考慮,"在向別人介紹我們的企業社會責任時候,我們的行為會鼓舞和激勵更多人投身到回饋社會的公益中,包括我們的公司員工和其他企業個人;此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和其他的企業個人互相學習借鑒,加強與社會各方面的溝通與合作。"他還表示,企業社會責任,是安利自創辦以來,就已深深植入到企業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中,而並不是一種戰略。因為戰略是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調整的,作為一種理念,卻是永恆的,是不會改變的。

他在介紹全球首發的這份《安利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時指出,安利的"商業模式"由謹守商業道德、珍視員工、誠信經營、維護顧客利益、推動直銷業規範發展等諸方面構成,並介紹了安利如何與所在地社群分享資金、志願服務等資源,在兒童與賑災項目上的實踐與願景,在心靈、心智、身體三方面與員工一起分享企業的成長;並通過優異的環保歷史記錄,呈現安利在產品生產、研發等環節為環保作出的不懈堅守與創新。

預計安利中國及全球業績將增10%

發佈會上,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先生向與會人員介紹,為了更好地回饋社會,安利在大力傳播環保理念、積極參與各種環保公益活動的同時集中公司資源,在全球開展了"愛心手牽手"關愛兒童大行動。從2003年啟動以來,該項目已經為超過500萬的兒童帶去了希望和改變命運的機遇。截止2008年6月,安利(中國)已開展了4,100項公益活動,投入2.5億元人民幣。

全國婦聯主席、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理事長顧秀蓮在出席發佈會時表示,成立近50年的安利公司,不僅產品得到了公眾認可,並且在關心教育、環保,關愛社會等方面回饋社會,安利(中國)公司進入中國以來共投入2.5億人民幣,受益兒童有37萬人。目前為止,已經向中國兒童基金會捐贈了2000多萬元,在全國15個打工子弟學校開展了關愛打工子弟計畫,近期又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捐贈100萬元人民幣,用於開展災區教師培訓專案,通過培訓教師使災區兒童的學習和心理受益。

美國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經濟動盪給不少行業和企業帶來了很大影響,對此,德·狄維士表示,外部經濟環境的衝擊對安利的業務影響微乎其微,此前,安利在其經營的一些國家或市場中也曾遇到過國家性或區域性的金融動盪,並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整體而言,經濟狀況的變化並不會對安利產生很大影響。他還透露說,預計安利在中國以及全球的業績都會增加,並將實現10%以上的增長態勢。

相關鏈結

自1959年安利公司成立時,創辦人理查·狄維士和傑·溫安洛就樹立了"自由、家庭、希望、獎勵"信念,表明安利尊重人們的自由權利、注重家庭、創造希望,並為勤奮工作的人們帶來應有的獎勵。這些信念蘊涵著安利對"責任"的理解和承擔,包括對政府、對消費者、對人員、對環境、對社會等所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這種內源性的樸素信念,是安利做任何事情的基礎與出發點。

如今,安利的業務遍佈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300多萬行銷人員、聘用了14,000多名員工。推出各種促進身心健康的計畫以幫助員工獲得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管在哪里,安利都認真遵守所在國的法律法規、規範誠信經營,對顧客負責。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在世界各地,安利都制定了完善的退貨保障制度;在中國,安利的無因退貨保障期就長達30天。安利的產品品質卓越,其成分天然,綠色環保。在美國、墨西哥和巴西,安利擁有四個有機農場,採用有機的方法種植生產營養保健食品的原材。另外,安利的家居護理用品很多都採用濃縮配方,減少了包裝用料,並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清潔成分,能夠有效避免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來源:新華網

安利2008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創辦人信念和企業理想

當1959年,理查•狄維士和傑•溫安洛在密歇根州亞達城他們自家的一處地下室裏創立安利公司時,“企業公民”並不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當時,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更多地意味著每位員工是否能按時領到薪水。而像企業價值、企業願景這樣的辭彙,更是少有人提及。它們都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眾所周知,安利最初只是一家為人們提供低成本商機的公司。但隨著不斷推出優質產品、引進革命性的直銷模式,安利迅速成長為一家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回溯安利近半個世紀的足跡,我們深知,安利的發展壯大都源于兩位創始人非常珍視的價值:

自由•家庭•希望•獎勵

我們把以上四個詞稱為“創辦人信念”,其內涵是:安利尊重人們決定自己命運的基本自由,讓其擁有能自由支配時間的工作,並竭盡所能地賦予其資源,以保護和支持他們的家庭。同時,安利帶來的希望和機遇總是出現在需要它的人們面前,幫助他們獲得應有的獎勵。
這些信念,是安利做任何事情的出發點。它們時刻提醒著我們,安利的目標不僅僅是贏利,而是為更多的人提供機會,讓他們生活得更加美好。在這些信念的薰陶下,安利員工和廣大行銷人員始終致力於幫助他人營造美好生活,身體力行地實踐“為您生活添色彩”的企業願景。
今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企業社會責任”。

自由 家庭 希望 獎勵
我們的商業模式

今天,安利公司依然由創辦人家族所擁有。現任領導人是兩位創始人的兒子:總裁德•狄維士和董事會主席史提夫•溫安洛。在董事會中,兩大家族所占比例相同;此外,董事會還包括三名來自公司外部的董事。

經過多年的發展,安利生產的產品已超過450種,在全球擁有300多萬行銷人員,主要從事安利產品的銷售與市場推廣工作。

在全球各地,安利主要以直銷模式開展經營,但亦會根據所在國的商業法規和市場情況而有所調整。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國。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為了更好地適合中國國情,安利已經多次調整其經營模式,目前以多元化的行銷模式開展業務。

安利不僅為行銷人員提供事業良機,還為他們提供豐厚的獎金和福利。自1959年以來,安利提供給行銷人員的獎金與福利已高達250億美元,在業內無出其右者。

我們謹守商業道德

作為一家跨國企業,安利的業務遍佈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儘管各國的法律和風俗不盡相同,我們卻始終奉行統一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最高商業道德標準。在我們看來,美譽高於一切。我們遵循原則,只做正確的事,絕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是因為,我們衡量成功的尺規,不是僅僅謀求利潤,而是贏得社會大眾的尊重與信任。

我們珍視我們的員工

安利竭力為員工創造安全、清潔、舒適的工作環境,營造催人奮進的工作氛圍,使全體員工獲得發揮潛能的機遇,不斷成長。我們絕不容忍工作場合中存在騷擾、恐嚇、暴力和吸食毒品的現象。我們鼓勵並重視多元化,認為無論性別、種族、民族、年齡或宗教信仰如何,殘疾與否,所有人都應獲得尊重以及公平待遇。

我們忠於我們的企業

誠實守信是安利尤為看重的優秀品質。我們期待員工在工作中凡事以企業利益為先,不利用公司資源為己謀私;嚴守商業機密,信守職業道德,維護客戶利益。

我們誠信經營

在全球開展業務時,安利遵守所在國的法律法規,誠信經營。我們總是誠實、準確、真實地記錄並發佈公司的商業資訊。我們絕不為獲得特殊利益而進行商業賄賂;我們遵守所在國的反腐條例(其中包括《反海外腐敗法》)。如果所在市場的商業習俗涉及饋贈和娛樂活動時,我們會做出良好的判斷並把握尺度。

我們重視公平競爭

安利崇尚自由企業精神。我們絕不會與競爭對手聯手操縱價格、劃分勢力範圍或分配客戶資源。我們尊重本公司及其他公司的版權、商標、專利、商業機密以及其他知識產權。

我們維護顧客利益

安利產品是品質的代名詞。我們高度重視產品品質,確保顧客滿意。若因某些原因顧客未能完全滿意,我們允許顧客可在規定時間內更換或退款退稅。此外,安利還與消費者保護組織合作,對消費者進行宣傳教育,提升消費者成熟、理性的消費意識。

我們推動直銷業的規範發展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直銷企業之一,安利一貫嚴守法規,規範經營,並與業內優秀企業一道積極致力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世界直銷協會聯盟(WFDSA)在56個國家設立協會,並設有1個區域性聯會,其成員均承諾遵守《世界直銷協會聯盟商德約法》,保護消費者利益。安利有57名員工在全球各地的直銷協會擔任領導職位。此外,安利還鼎力支持直銷教育基金會的工作,通過教育、資訊傳播以及科研等形式為大眾服務。

我們服務社區、保護環境

安利致力於成為優秀的國際企業公民。我們一貫重視環保,並努力保護自然資源。此外,我們還擁有回饋社會的悠久傳統,慷慨支持業務所在地的社區建設,為當地人民謀福祉。

我們尊重各國文化、致力美中溝通

作為一家跨國企業,安利十分尊重其業務所在國的獨特文化與傳統。同時,安利認為,美中分別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健康關係對世界至關重要,為此,安利透過各種途徑為推動兩國之間的健康關係和良好溝通搭建橋樑。

我們與社區

社區建設的積極分子

安利的歷史,可以稱得上是一部透過提供事業良機和慈善捐助等方式帶給人們無數希望的歷史。作為一家企業,我們在給予的過程中實踐著安利創始人的一個理念:與安利業務所到之地的社群分享我們擁有的資源。

資金上的支持,僅僅是安利回饋社會的一部分。更讓我們感到驕傲的是,那些投身于社區志願服務的安利員工和行銷人員。截至2008年3月,他們在世界各地的志願服務已達到1,032,100小時,其中美國安利總部員工就為75家非贏利組織提供了志願服務。在中國,安利擁有43,000名註冊志願者,堪稱中國最大的企業志願者團隊。

值得一提的是,安利的高級管理人員在志願服務方面擔當了表率作用。在美國安利總部,70%的高層管理人員在當地非盈利機構的理事會中任職。為了幫助他們出色地履行責任,公司還專門為他們提供了領導力培訓,幫助他們在公益機構中找到最適合的崗位。

在安利,我們一直努力確保:安利在哪里開展業務,就要為當地社區謀福祉。無論是美化社區環境,還是改善當地交通狀況;無論是修建操場,還是籌集善款;無論是看望養老院的老人,還是幫助智障兒童融入社會,安利對當地社區點點滴滴的貢獻都體現它的美好願景:“為您生活添色彩”

集中資源,改善全球兒童的未來

隨著全球化的到來,“社區建設者”這一概念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在安利,我們重新調整了公司的捐助方式,透過設立量化指標,集中資源,力求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這一指導方針下,我們自2003年開始,在全球開展“愛心手牽手”關愛兒童大行動。眾所周知,兒童代表著世界的未來;但時至今日,全球仍有數以億計的兒童在生存線上掙扎:
每年有超過1000萬兒童在5歲前夭折
全球約3億兒童飽受暴力、剝削和虐待之苦
1億1千5百萬兒童無法獲得最基本的教育

在我們眼中,這些數字,就是我們公益行動的目標。為此,我們彙聚了整個安利大家庭的力量,其中包括全球300萬行銷人員,員工和喜愛安利產品的消費者。同時,我們的行動沒有僅僅局限在安利業務所到之處,哪里的兒童需要幫助,安利就會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

今天,我們的努力已經卓有成效。從2003年項目啟動以來,我們為超過500萬的兒童帶去了希望和改變命運的機遇。我們的員工和行銷人員志願服務超過60萬小時,而安利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共計捐助了3900萬美元。

“愛心手牽手”2009年的全球目標

“愛心手牽手”關愛兒童大行動才剛剛開始。未來,我們會努力做出更大的成就,來迎接2009年的安利成立50周年。

截至2007年底,共計投入5,200萬美元
2009年,捐贈額計畫達到1億美元
截至2007年底,安利志願者服務共計已達839,000小時
2009年,計畫提供1百萬小時的志願服務
截至2007年底,共惠及500萬兒童
2009年,計畫惠及1千萬兒童。

愛心手牽手,延展我們的信念

事實上,對兒童的關愛和幫助,也與安利的價值基石完美契合。作為一家為願意努力付出的人們提供事業良機會的企業,我們曾經讓無數人得以擁抱美好生活。而我們相信,對於這些弱小的生命,我們的點滴幫助,也會創造無數個生命的奇跡。同時,“愛心手牽手”活動還恰恰發揮了我們業務模式的優勢:團體協作所能創造的成就遠非一人之力可以實現。

一名兒童,一個機會,一抹微笑,一絲希望,每一個新的故事都讓我們更清晰地瞭解生命的意義和我們所投入事業的價值。以下哪一個故事最打動你呢?

--安利(歐洲)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為9萬兒童接種疫苗
--安利(中國)攜手來自21所知名高校的440名大學生志願者,打開了35萬名中國西部貧困兒童看世界的視窗
--在安利(中國)設立的安童基金為150多名孤殘兒童治療先天疾病,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85,000名盲童獲得了安利(印度)捐贈的盲文書籍
--安利(泰國)和“國際微笑行動”合作,幫助1135名兒童進行了唇齶裂修復手術,讓他們綻放了燦爛的笑容,

安利每年都會向美國紅十字會及國際救援組織捐獻財物以抵禦自然災害,並且一旦需要,安利員工會直接參與救災工作。

東南亞海嘯期間,安利全球分公司積極籌措款項,協助相關機構開展救災、重建工作,所捐助的財物共計200萬美元,通過國際救援機構送到了災民手中。

當印尼日惹地區遭受2006年5月爪哇地震破壞時,安利(印尼)第一時間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當地災民重建了兩座小學。

致力於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

在克麗緹娜颶風災害中,安利公司共為救災和重建工作捐助價值350萬美元的物品,並提供了志願救援服務。當美國南部陷於癱瘓之時,安利與國際救援機構合作,調用公司飛機為災區運送急需的藥品。而我們的員工日以繼夜地工作,為災區居民準備個人護理及清潔用品的包裹。

安利的援助並沒有隨新聞報導的停止而劃上句號。安利資助了三次救援之旅,幫助250多名員工親赴受災的新奧爾良州,參與重建工作。

2008年5月,中國汶川大地震期間,安利公司通過各種管道累計向災區捐贈的款物已達505萬美元(179萬美元來自行銷人員和員工),其中包括356萬美元現金和價值149萬美元的產品。同時,8,000名安利志願者參與到義務獻血、救助災民等志願活動中。
世界在關注我們

“愛心手牽手”關愛兒童大行動正在改變全球數以億計兒童的生活,為此我們也得到了各方的認可。

2005年,“愛心手牽手”活動榮獲了三項大獎:
《紐約郵報》國際企業大獎的“最佳社會責任獎”
國際企業大獎被《紐約郵報》譽為“商業世界的奧斯卡獎”,用於獎勵獲得傑出成就和積極貢獻的企業或個人。2005年,由知名人士組成的評審團評估了來自30個國家的600多個項目,最終選擇了安利的“愛心手牽手”活動作為“最佳社會責任項目”。
--由美國直銷協會頒發的“明日願景獎”
此獎是鼓勵那些積極提供社區服務、並顯著改善民眾生活品質的公司。此前,雅芳公司、特百惠公司以及玫琳凱公司都曾獲此殊榮。
--美國商會企業公民中心頒發的“國際企業社會責任獎”
此獎用於嘉獎在美國本土以外,通過具體的社區服務計畫,展現商業道德精神和企業責任意識的公司或商會。此前,家得寶公司和默克公司都曾榮獲此項大獎。

我們與員工

安利公司擁有忠誠的員工隊伍

為了充分發揮每一位員工的潛能,我們努力創造條件,幫助員工達成目標、實現理想、為社會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忠誠的員工
帶來忠實的客戶…

秉持彼此尊重、坦誠交流和機會平等的原則,安利在全球共聘用了14,000多名員工。無論是在亞達城總部還是在全球其他地方工作,也無論是在哪一個工作崗位,每一位員工都能擁有富於競爭力的薪酬、安全的工作環境和成長的機會。安利也由此贏得了員工的忠誠度和向心力。以占員工總數逾三分之一的美國總部為例,絕大多數總部員工在安利工作時間已經超過十年,其中有很多甚至工作了數十年。安利為此深感驕傲。

通過近五十年的發展,安利從一個生產洗滌劑的公司成長為全球保健品及美容產品的領先企業。為了讓公司員工可以分享企業的成長,擁有健康生活方式,安利推出了一系列舉措。2003年推出的“健康身心 美麗人生”計畫(Optimal You)即是其中之一。該計畫透過向員工提供產品、服務設施和舉辦各種精彩活動,從以下三個領域全面促進員工身心健康:
心靈:提供機會,讓員工與公眾分享他們的才能與時間
心智:提供教育和培訓課程,提升員工的素養
身體:提供健身及營養計畫

通過公司贊助的志願者活動將員工與社區聯繫起來,為員工提供教育培訓機會……各地會因地制宜開展相應的活動,但理念是始終不變的,即致力於幫助員工獲得並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過程中,員工也切身體會到公司理念“幫助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意義。

我們與環境

環保是我們的天職

從創立的第一天開始,安利就把環保視為自己的天職,這一傳統和承諾延續至今。
1959年,安利公司在成立時開發生產的第一款產品是名為LOC的多功能清潔劑(Liquid Organic Cleaner),字眼意思是液態有機清潔劑。這款產品因其在配方中只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清潔成分而能夠避免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這一舉措在當時的美國是相當領先的。事實上直到近年,濃縮產品的環保性也才為業內所重視。

半個世紀過去了,安利一直走在環保的前沿陣地,擁有優異的環保記錄。雖說安利的環保理念始于家居產品,然而對環保的實踐也延展至其他產品系列。例如,安利紐崔萊就是全球少數透過有機認證農場自行種植、收割並加工植物原料的維他命和營養補充食品品牌之一。

可以說,多年來,在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安利亦將對環境因素的考量納入到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不斷透過應用最新科技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地球資源,致力於實現企業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環保,在每天的行動中

目前,安利的業務已經遍及了全球80多個國家及地區。我們認為,推動環保、提升公眾健康和安全是我們的責任、義務和使命,我們願意為此持續地付出不懈的努力。為此,我們致力於以下多方面的努力:
•遵守各種環保、健康和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
•持續提升我們在環保、健康及安全生產方面的表現
•回收、重複利用資源,節約使用能源,杜絕有害物質排放,減少生產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創建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環境,積極培養員工的環保意識
•通過定期的評估和審核,督促我們在健康和安全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透過贊助、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傳播環保知識,提升環保意識

我們深知,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相信,每個企業,每個公民都行動起來,迎接我們的將是廣泛而深刻的改變。

認證,彰顯環保姿態

透過多年來的努力,安利在環保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在全球獲得了多項認證與嘉獎。
安利擁有以下環保管理認證
•安利美國密歇根州亞達城總部和安利(中國)廣州工廠獲得(I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安利(中國)廣州工廠獲得ISO OHSAS 18001職業健康及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授權認證機構向安利10款家居洗滌劑產品頒發中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證書
•安利總部獲得野生生物棲息地理事會認證
安利是以下環保組織的成員
•密歇根州預防污染商業夥伴組織
•密歇根州環保印刷承諾專案
•美國環保局(EPA)氣候領袖同盟組織
•美國環保局綠色能源同盟組織

未來,我們讓世界更綠
研發更環保的產品

安利將繼續秉持環保理念,不斷改進產品配方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全球各地公司也將協助改善業務所在地的環境問題。
•在美國,為滿足加利福尼亞州關於《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污染》的規定,安利研發出綠茵®濃縮空氣清新劑、家用清香型噴劑(Scentscapes™ Home Fragrance Sprays)、透麗®濃縮玻璃噴潔劑等產品
•在美國,麗寶®磨粒亮潔劑超過90%的外包裝材料來自消費後回收的軟飲塑膠瓶
•在美國,絲白™洗衣粉的包裝材料100%來自可再造的紙板(其中35%為消費後的材料),包裝紙文字應用植物油基的油墨列印,配合使用的勺子則是以回收的軟飲料瓶材料製成
•安利研發出碟新®濃縮洗潔精,在其中添加了高度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成分
•樂新®多用途濃縮清潔劑滿足了歐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關於“快速生物可降解性”的法規要求

創造一個更為清潔的環境

安利設計的產品及出臺的規定反映了我們對於地球資源的持續關注與保護。在減少污染、重複利用以及回收再造方面,安利從未停止過創新的步伐。
•減少資源浪費
為減少垃圾填埋以及新建垃圾填埋場所造成的人力和土地負擔,我們生產了許多高濃縮產品。高濃縮意味著可以使用更少的包裝材料,產生的廢料也更少。
•使用可再生能源
安利與Wolverine能源公司簽署了一項長達20年的計畫來開發可再生能源,兩家公司合資興建了美國密歇根州第一家風力渦輪發電農場。風能農場建成之後,可提供安利總部10%的用電量。
•可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劑
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更多消費者渴望可生物降解的產品。安利在生產的清潔劑產品中使用可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為清潔、滲透和產生泡沫的活性成分)。
•不含氯氟碳化物(CFCs)的氣霧劑
20世紀70年代,科學研究人員認為CFCs是造成臭氧層破壞的最重要的原因。而在當時,絕大多數氣霧劑產品的推進劑都含有CFCs。安利以科學研究為依據,在生產氣霧劑產品時不再加入CFCs。
•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通過汽車、工業生產排入大氣;消費品如發用定型劑也會釋放少量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被認為是生成煙霧的原因。美國數個州都出臺了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的規定。為了滿足這些規定的要求,安利開發了幾種經過重新配方的新產品,這些產品不但走俏美國市場,而且行銷全球。
•動物實驗
除非政府法規要求,否則安利的產品不會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
•轉基因生物(GMOs)
安利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認為消費者有權知道產品是否含有轉基因生物。雖然安利認為轉基因技術十分重要,但還是根據情況,採用傳統成分取代含有轉基因成分的材料。
•天然成分
為了生產具有天然成分的紐崔萊維生素、礦物質以及保健品,安利農場種植了紫花苜蓿、西洋菜、歐芹、胡蘿蔔和菠菜等,提取天然成分。在種植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或合成殺蟲劑。
•中水工程
中水是一種用於可清洗餐具、洗滌衣物或其他家庭清潔用途的非飲用水。在缺水的區域,居民、公司以及當地政府都在積極研究將中水作為灌溉用水。安利全力支持這些研究和應用工作。
在安利,我們十分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每一個紐崔萊農場都遵循極為嚴格的規章制度,妥善保護自然資源,並尊重自然規律,包括天然蟲害控制、天然肥料、土壤維護、水土保持、保護植物和動物的棲息地,以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透過以下這些措施,確保紐崔萊農場農產品的天然性:
•保護農作物的多樣性
我們有層次地種植植物(如在同一片田地中種植草、灌木和樹),實施綠色土壤覆蓋、植物輪作、混作,與放牧結合,利用益蟲和微生物,綠色施肥、造林以及種植天然的蔬菜等。
•培養土壤
我們使用混合肥料、作物秸稈、岩粉、礦物肥料和有益的微生物,實施水土保持,進行林地覆蓋,合理灌溉及利用水資源,禁止焚燒土壤。
•杜絕污染
我們運用綜合害蟲管理技術,遵守有機認證標準,保護農場不受污染物的侵害。
•記錄追溯
農場的一切活動,如引進物種、種子批號、輪種等都記錄在案並加以控制,以確保成品的品質。
•在農場及周邊社區建立健康的社區環境
我們為農場雇員及其家人提供了良好的個人發展、保健及教育機會。

努力,贏得國際榮譽

--聯合國環境保護成就獎,1989年
聯合國表彰安利公司在推動和傳播環保意識,以及鼓勵青少年參與環保事業所作的貢獻
--全球聯合榮譽獎,1993年
安利公司榮獲由聯合地球組織頒發的榮譽證書,表彰安利公司在環保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該獎項設立於1991年,嘉獎在環保和人道主義方面做出貢獻的公司或個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極地獎章,1992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彰安利公司為在極地地區生活的人們所提供的服務
--密歇根回收聯盟會—1992年年度回收者獎
對安利公司在建立回收中心,以及產品包裝等方面堅持回收的做法給予鼓勵

來源:網易財經

中國民政部將舉行中華慈善大會暨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評選

10月17日,“中華慈善大會暨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評選表彰”新聞發佈會在北京召開。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賈曉九出席新聞發佈會並回答記者提問。發佈會由民政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俞建良主持。中華慈善總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等六家5A級全國性基金會負責人,以及李嘉誠基金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克林頓基金會等三家國際性基金會在華代表處負責人出席了新聞發佈會。

王振耀介紹說,中華慈善大會定於200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將隆重表彰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獲得者和一批優秀慈善工作者。本次大會將總結2005年首屆中華慈善大會以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探索新形勢下中國特色慈善發展之路,並表彰2008年度在慈善領域,特別是在今年冰雪災害和汶川抗震救災社會捐贈工作中,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機構和慈善項目,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宣導團結互助、扶危濟困的良好社會風尚,推動我國慈善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實踐科學發展觀。

據悉,本次慈善大會將有四個特點:一是民政部首次與多家慈善組織共同舉辦中華慈善大會。本次中華慈善大會將以“攜手慈善,共創和諧”為主題,由民政部與中華慈善總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等六家5A級全國性基金會,以及李嘉誠基金會、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克林頓基金會等三家國際性基金會共同舉辦,這既充分體現政府職能部門支援慈善組織發展和發揮慈善組織作用的態度,也是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慈善協作的新起點

二是民政部將首次表彰一批長期從事慈善工作並為促進中國慈善事業做出突出成績的優秀慈善工作者。同時,繼續隆重表彰在慈善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機構。

三是民政部將首次舉辦高規格的慈善晚宴。慈善大會期間,民政部將會同中華慈善總會等九家基金會,採用國際社會通用的慈善晚宴方式,為汶川地震特殊群體(如孤兒、孤老)募集專項資金,傳播慈善理念、激發全民向善的熱情。

四是慈善大會將舉辦慈善論壇,以探索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發展道路為主題,邀請社會有關方面代表共同探討新形勢下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發展慈善事業獻言獻策。同時,有關部門將發佈《汶川地震慈善捐贈報告》,對汶川地震期間社會捐贈情況進行盤點總結。

來源:中國民政部入口網站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康師傅「水源門事件」新聞彙整(二)

康師傅『水源門』背後:水種之爭延續?

因為一篇網友的文章,水行業巨頭——康師傅一直宣傳的『優質水源』實為『自來水』的真相被媒體廣泛轉載。

對此,康師傅方面堅稱,不能說自來水就不算『優質水源』。『來源於自來水並不代表我們賣的就是自來水,我們需要先把自來水加工為純淨水,再添加適當礦物質。』康師傅集團總部中央研究所所長楊乾輝表示。

康師傅一位負責人甚至還透露,除了明確標有水源地的天然礦泉水或天然飲用水外,其餘各大品牌的礦物質水、純淨水的水源都來自自來水。

『這是「水種之爭」的延續。』一位熟悉水行業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表面上看此次事件僅僅牽涉到康師傅廣告宣傳的問題,但是從整個事件的炮制手法來看,很可能背後有相關的競爭對手在推動。

農夫影子

最早揭露康師傅水源真相的源於網友的『調查』。

7月24日,一篇名為《康師傅:你的優質水源在哪裡?》的文章在網上廣為傳播,文章作者稱曾潛入康師傅杭州水廠『探秘』發現,康師傅礦物質水廣告中聲稱的『選取的優質水源』,竟是自來水灌裝的。文章一出即引起多方關注。

『因為水行業的高度競爭,每年水旺季的時候,各個水企之間均會展開博弈,「口水戰」更是司空見慣。』上述行業人士表示,從整個套路和操作模式來看,康師傅『水源門』整個事件的推動中應該有競爭對手的力量。

從2000年開始,農夫山泉拉開了『水種之爭』的序幕,矛頭直指娃哈哈、樂百氏等純淨水,並宣稱山泉水纔是最好的飲用水。通過一系列的『口水戰』以及營銷策劃,農夫山泉在行業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飲用水的前三甲。

上述人士表示,通過『水種戰役』上位的農夫山泉,在嘗到甜頭後,每年到旺季幾乎都會如法炮制。過去兩年,農夫山泉主要通過公開『PH』值測試的方式,繼續炮轟同行,推銷其弱鹼性的山泉水水源。

『但是,近兩年來所有企業都成熟了,面對農夫山泉的攻擊,均不予以回應,農夫山泉孤掌難鳴,同樣的宣傳推廣模式遭遇重大考驗。』該人士認為,農夫山泉正希望通過別的路徑繼續延續
『水種之爭』的影響力。

『其實,從去年開始,農夫山泉就一直針對康師傅有相關的動作。』廣東省水協會會長羅坦表示。

上述人士稱,此次調查的康師傅生產基地為杭州廠,正是農夫山泉的家門口;其次,此類的『網友探秘』均是背後有人在推動的,只有重大利益纔能受到驅使,而此次事件曝光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農夫山泉。『這種方式既可以打擊到競爭對手的軟肋,又可以將「水種」的話題借機拋出。』
一位前農夫山泉的高層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不敢說農夫山泉完全制造了此次事件,但是根據整個信息來分析,農夫山泉在其中肯定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力。

記者多次致電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水種博弈

『「水種之爭」其實透露出是行業競爭的慘烈,需要通過另類的營銷模式達到宣傳的效果。』上述行業人士表示,山泉水主要的宣傳口徑為天然;而礦物質水則是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礦物質。『但是,在物流成本上,山泉水要遠遠高於礦物質水。』

該人士表示,因為農夫山泉起家於『水種之爭』,所以一直把水源作為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多年的發展,農夫山泉佔據了浙江千島湖、吉林長白山、湖北丹江口、廣東萬綠湖等多塊優質的水源,但是也為農夫山泉的物流成本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相反,農夫山泉的直接競爭對手——娃哈哈、康師傅、怡寶等都主要以城市自來水作為原料,可以在城市的周邊建廠,大大縮短了物流成本。

『別的水可以不斷促銷,甚至賣到幾毛錢一支,但是農夫山泉肯定做不到。』上述人士表示。
羅坦表示,目前整個水行業娃哈哈的市場佔有率應該還是第一,而農夫山泉次之,緊隨著的怡寶和康師傅發展速度也很快。

該人士稱,農夫山泉必須要繼續突出其產品的差異化,纔能從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水源的優勢自然是農夫山泉的王牌。『但是,面對鋪天蓋地的宣傳,消費者也慢慢趨於理性,水源宣傳的效果大不如前,農夫山泉想借此方式殺入廣東市場的計劃也遇阻。』

與農夫山泉相比,康師傅近年來卻發展迅速。據了解,自2004年開始發展礦物質水業務後,康師傅在中國市場陸續建立了30多個水生產基地。其中,除了長白山水基地外,其餘水生產基地水源都來自自來水。有數據顯示,康師傅目前已經佔據了整個飲用水市場16%的份額,並且借助康師傅在大陸耕耘已久的營銷網絡,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據ACN的水行業分析報告顯示,天然(飲用水)市場份額為11%,天然礦泉水的市場份額為8%,而純淨水市場份額達到47%,礦物質水的市場份額也達到28%。

『康師傅的增長,與農夫山泉競爭,以及之間的差異化,成為了雙方矛盾的焦點,也是「水種」、「水源」博弈的延續。』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

來源:東北網

康師傅清剿本地品牌?

經歷了“水源門”事件後的康師傅,開始了降價促銷搶奪市場。昨日,記者從飲料批發區域代理商處獲悉,“康師傅”白水一周前率先扛起降價大旗,其在重慶市場上的白水批發價最低已調至12.10元/箱,下調幅度近10%,本土的冰點水等品牌也有跟進。有本土企業質疑康師傅此舉是惡意獵殺本土品牌。對此,康師傅重慶公司方面表示公司沒有下調過批發價。

降價一成搶佔市場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來,本地飲料市場因“水源門”事件引發了一場價格戰。一區域代理商告訴記者,繼康師傅在一周前下調白水批發價後,重慶市場無論是本土還是外地品牌,為留住老客戶紛紛跟進降價。據代理商稱,康師傅重慶市場的白水批發價是12.9元/箱(24瓶裝,每瓶600毫升),但按照返點優惠算下來,每箱均有4~8角錢的優惠,因此最低的批發價是12.1元/箱,比起之前的批發價,下降了10%左右。

重慶市場上的其他白水企業紛紛跟隨下調售價。就連一直價格堅挺的“農夫山泉”,也隨後推出“買4送1”或“買5送1”銷售策略,批發價實際只有17.6元/箱。

本土企業難以抗衡

“如果我們不降價,老客戶都留不住。”我市一白水企業負責人分析說,經“水源門”事件後,康師傅下調白水批發價一方面是恢復市場,同時也是清理競爭對手,獵殺本土品牌。他們認為:其一,企業一般不會以成本價格甚至低於成本價銷售;其二,康師傅旗下飲料業務已重組為康師傅飲品控股公司,50%股權已出售給朝日啤酒株式會社及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該負責人說,白水僅是康師傅的一個產品,他可以用果汁飲料等利潤填補白水產品的虧損,以達到清理本土白水企業的目的,本土企業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昨日,記者就此事聯繫冰點水、樂百氏等一線白水品牌的重慶負責人時,對方表示不願對降價發表意見。

“目前外資主要通過資金和實力優勢,發動價格戰對民族品牌進行戰略性打擊,並對無法通過市場手段壓制的民族品牌採用收購策略來達到控制市場的目的。”業內人士稱。

企業回應
競爭對手放的“煙霧彈”

對此,記者聯繫上了重慶頂津食品公司的宣傳主管譚女士。她表示,公司銷售部門並沒有調整白水的批發價格。公司只是在家樂福等大型直銷賣場做了特價促銷,其中12瓶裝的現價8元,15瓶裝的9.9元,以此鼓勵消費者整件購買,讓利消費者。對於批發價下調的現象,她稱因為代理商分了三個級,有可能是個別分銷商的行為,但也有可能是競爭對手在放“煙霧彈”。

來源:2008/09/24 重慶商報 記者 梁齡 實習生 鄭草元

康師傅首度開放杭州工廠 無意停售有關飲用水

“礦物質水絕對不是自來水,是經過層層把關的。”昨日,杭州頂津總經理李道忠在回答記者質疑時說。這也是今年8月爆發“水源門”后,康師傅首次組織媒體考察其位于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厂。針對“优質水源”的推廣用語,李道忠表示舊廣告已經停播,在廣州銷售的產品包裝也換了新標簽。

否認“用自來水直接灌裝”

昨日,李道忠接受包括本報在內的多家媒體采訪時稱,由于一段有爭議的廣告而說康師傅礦物質水等于自來水,他無法認同。

記者在現場看到,康師傅的水源确實是當地城市供水系統,隨后在經過初濾、超濾、活性炭過濾、紫外線殺菌、兩道反滲透6道工序后添加礦物質原料。“礦物質水上市已經4年了,其間沒有產品品質的任何投訴,也沒有政府机關因為質量問題給我們罰單。”李道忠稱,說是自來水直接灌裝的是“不實報道”。

對于惹禍的“优質水源”廣告字眼,李道忠承認和消費者認知上“存在差距”。据介紹,大部分飲料和瓶裝水選用的水源都是來自公共供水系統,水質指標已從以往35項增加到106項,是相對“安全穩定的水源”。

据悉,康師傅已經停播了有關廣告,并更改了瓶子的標簽。

無意考慮停售有關飲用水

李道忠承認由于整整一個月停播了廣告,銷售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無意考慮停售有關飲用水。

昨日,康師傅一名高層對本報記者透露,由于今年飲用水行業生存壓力很大,“水源門”事件背后或牽涉到同業利益之爭。

來源:2008/09/10 新浪網

康師傅礦物質水攜手健康跑活動打造運動嘉年華

歷經半年之久,跨越中國各大省市的2008安利紐崔萊健康跑活動,在舉國歡慶的金秋十月,終於來到了上海。以“奔向2010--安利紐崔萊健康跑 迎世博 志願者文明加油賽”為主題的安利紐崔萊健康跑活動,在國慶期間再次掀起了滬上市民的運動熱潮。

今年,安利紐崔萊健康跑活動以“2008動起來”的口號,所到之處都將全民運動的熱潮推向了高峰。而此次上海站的活動,更是在北京奧運後將目光展望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由前奧運會冠軍、健康跑推廣大使王軍霞領跑的健康跑活動,吸引了滬上上萬市民的積極參與。

此次安利紐崔萊健康跑活動,從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出發,沿途經過世紀公園、上海科技館等滬上著名景點,最終在源深體育中心將運動嘉年華活動推向高潮。全程6.5公里的活動中,得到了康師傅礦物質水品牌的大力支持,作為活動唯一指定的飲用水,康師傅礦物質水在沿途搭建了兩個105米的水站,免費提供近三萬余瓶康師傅礦物質水,為參與活動的市民及時補充流失的水分和礦物質,助力他們更好地參與健康跑活動。在終點源深體育中心,康師傅礦物質水還特設了“運動嘉年華”專區,讓參與健康跑活動的市民在現場的互動遊戲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及運動的重要性。

康師傅礦物質水品牌今年已在上海、天津、長春、杭州等地傾力參與安利紐崔萊的健康跑,不僅為動提供了充足的後勤保障,也積極組織了旗下員工投身到這場健康的全民運動中。康師傅礦物質水品牌也表示,會在今後更多更緊密地投入到以“營養+運動=健康”為理念的安利健康跑活動中,號召更多人來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

來源:2008/10/08 新浪上海 網站

What is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

蒐集台灣暨中國NPO與CSR最新資訊

Files of NPO WATCH 非.營.利.觀.察